9月23日,北京蘇寧影城慈雲寺店。

電影《奪冠》首映禮。

在10號激光沙發廳內,稀稀落落地坐着前來參加首映禮的自媒體大V,扒姐忝列其中。

由於特殊原因,該片僅有編劇張翼和主演白浪(郎平之女、青年郎平飾演者)、陳展(孫晉芳飾演者)到場。

這看似“寒酸”的一場首映禮,並不妨礙大家對這場電影的喜歡。

觀影結束後,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女觀衆看哭了,男觀衆也看哭了!這部電影值得我取一個誇張的標題。

——這絕非故弄玄虛,譁衆取寵!

電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講述的是中國女排的奮鬥史;

電影的經歷,大家略有耳聞:從2020年的春節檔推遲到如今的國慶檔,期間又經歷了易名風波,鞏俐適不適合演郎平、黃渤能否演陳忠和的爭論;

電影的主題,大家未看先知:對以中國女排爲代表的體育精神之堅持和傳承。

但恰恰就是這部“竊以爲俗套”的“半命題式”電影,擊潰了現場觀衆的淚腺,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排球,裝着陳可辛的野心;《奪冠》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變遷

客觀地說,體育競技類類電影並不好拍。

一方面,專業運動員的運動技能對於演員來說是一個挑戰,比如拍《翻滾吧!阿信》時,彭于晏瘋狂健身減肥,比如拍《摔跤吧!爸爸》時,阿米爾·汗忽胖忽瘦,再比如拍《世界最快的印第安納摩托》時,霍普金斯專門訓練了幾個月的車技等等。

通常情況下,在電影中,大多數演員的演技並不足以代替運動員的專業技能。這也是《奪冠》爲什麼選擇用白浪飾演青年郎平,很多女排運動員本色出演的原因。

另一方面,體育類電影敘事宏大,角色衆多,體育運動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如何在一兩個小時內,讓演員展現出運動員的風貌,讓劇情展現出該項運動的魅力,從而引起觀衆的思考和討論,對於導演來說,挑戰非常大。

同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體育類電影,由於觀衆提前知道比賽結果,此類題材對於電影的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半命題式的作文”,只能“戴着鐐銬跳舞”。

中國女排的故事家喻戶曉,中國女排的精神代表着中國體育的精神。陳可辛作爲中國香港導演,觸碰這個題材伊始,就頂着巨大的壓力——作爲一位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他不僅要兼顧市場,還要進行美學層面、思想層面、社會層面的探索。

幸運的是,陳可辛用一顆排球裝下了他的野心,並用這部電影折射出了近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

在主題方面,陳可辛牢牢地把握住了內地電影市場的脈絡,主旋律電影必須要以一種大的格局和眼界來表達,而不是單單表達個體的悲歡離合。之前其導演的《中國合夥人》如是,即將上映的《奪冠》如是,待映的《李娜》、《中國大媽》亦如是。

在技法方面,陳可辛利用了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通過構圖、鏡頭、機位、角度、等多個元素,配合着流暢的剪輯、貼合的配樂,使得電影視聽體驗非常之流暢,價值觀輸出能力非常之強悍。

比如,影片中有一場中日比賽的情節,陳可辛充分運用了運動影像的技法,快速剪輯人物羣像,把不同空間的場景放入同一時間之中進行對切,混合使用不同記錄媒介等等,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敘事視角方面,影片整整囊括了三代人:吳剛飾演的袁偉民,鞏俐飾演的郎平、黃渤飾演的陳忠和,串聯起了中國女排風雨兼程的四十年。

陳可辛以排球爲中心,將這三代人放進了時代的洪流中,展現出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思想的變化,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女排史,來探討競技體育的真正意義和當代人面臨的精神困境。

這是陳可辛的野心,也是《奪冠》的主旨。運動員們本色出演,演員們演技在線

中國女排是一個整體、一個團隊、一種精神,它的背後是一個個要寫進中國體育史中的名字。

《奪冠》作爲一部羣像戲,如何要讓重點角色的設置在貼合人物性格的同時,還要積極配合主演之外演員們的演出,就顯得尤爲重要。

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演出了老一輩教練的精氣神;彭昱暢飾演的青年陳忠和,與黃渤飾演的陳忠和“無縫銜接”,竟然毫無違和感;白浪飾演的青年郎平,女兒飾演母親,也是非常適合;女排姑娘們飾演她們自己,是表演,也不是表演......

由於觀衆們對這些人物太過熟悉,各個角色之間的聯繫,同個角色不同演員的切換,需要演員們的緊密配合。

比如,陳忠和這個角色從彭昱暢切換到黃渤時,我們可以很明顯感覺到角色轉換之間一脈相承的聯繫——一剎那恍惚,竟然有種黃渤是“大幾歲彭昱暢”的感覺;再比如,郎平這個角色從白浪切換到鞏俐時,一開始鏡頭並沒有給大特寫——兩個演員更多的是通過肢體語言和氣質來找到平衡點。

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鞏俐的表演,國際影后的表演完全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情緒收放自如,完全沒有表演痕跡。在看電影過程中,我一直覺得——這就是郎平,郎平就是這個樣子的。不僅我有這種感覺,片中的女排姑娘們也有這種感覺。比如,教練和隊員訓練比賽時的默契;比如,登上領獎臺時,女排姑娘們的回眸......似乎鞏俐不再是鞏俐,而就是她們的“郎執導”。

演員們對角色懷有敬畏之心,且琢磨的非常透,同時互相配合、互相成全,最終成全了這部誠心之作。男觀衆看哭了,女觀衆也看哭了——這不是一個誇張的標題

我相信大多數被邀請去參加《奪冠》首映禮的自媒體同行,大都有着非常豐富的閱片經驗,這點通過映前和主創們的互動,就可以體現出來。

橫向的,大家會拿同類題材的片子進行比較;縱向的,大家會將它放入華語電影之中進行思考。

但是,在觀影途中,觀衆們最直接的就是情緒反饋——流淚了!

有人,通過這部電影看到運動員不屈不撓的鬥志,流下激動之淚;

有人,通過這部電影看到四十年以來,中國一步步崛起,流下感動之淚;

有人,感同身受於失敗的痛楚、成功的喜悅,流下複雜之淚;

有人,代入了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情感,流下了悔恨之淚;

有人,油然升起了民族自豪感,流下了自豪之淚......

一年裏頭,總有幾部電影代你歡喜,代你淚流。中國女排的競技之路,亦如中國的發展之路;中國女排的精神,就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

感謝《奪冠》,感謝中國女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