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來臨,伴隨着雨季的逐漸消退,不少人都會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等症狀。其實,這就是傳說中的“秋燥”啊!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又分爲“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

秋燥容易導致人體內代謝暫時性失衡,局部的酸鹼度失衡或是缺水,所以容易上火。加上平時工作繁忙、喝水少,於是好多人出現咽喉痛、口乾等問題。

秋季易上火,需要警惕這幾大症狀:

01、口乾舌燥

口鼻乾燥是最常見的上火症狀,表現爲脣乾或者裂、口腔潰瘍、生瘡、流鼻血、痰多並且黃色粘稠等等。是由於心肺部位引起的上火症狀。

02、食慾下降

食慾下降是由於脾胃原因引起的上火,表現爲牙痛、發炎、口臭等,並且食慾不振、口乾舌燥。

03、便祕

便祕多爲老年人,還伴有情緒易怒、眼睛乾澀、耳鳴等表現,主要是肝腎部位出現上火了。

04、皮膚乾燥、瘙癢

皮膚是身體排除廢棄物的一個主要通道,但是由於秋季晝夜溫差較大,導致體內的機體平衡經常被打破,身體容易出現新陳代謝不正常的情況。加上天氣乾燥,所以皮膚很容易出現瘙癢。

05、眼睛乾澀

秋季空氣比較乾燥,燥傷陰津,人的眼睛也會像皮膚一樣,有乾澀不適的感覺。

因此要同時控制用眼時間,避免過度用眼,保持合理用眼狀態,如有需要可以試試滴一些人工淚液緩解乾燥,但要控制用量,一天使用控制在 4 次以內,每次一滴,防止干擾正常淚液。

06、鼻敏感

每逢秋天,鼻敏感就成了很多人頭疼的問題。

中醫認爲,鼻子敏感多爲肺虛所致。有些人鼻敏感的表現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

有些則是流鼻血,鼻黏膜在秋天特別容易乾燥,而一旦乾燥,人就會用手指去挖,由於鼻黏膜附着豐富毛細血管,挖鼻孔的行爲越頻繁,最終會導致鼻子出血。

預防秋燥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液,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正常人一天飲水應在 2000 毫升左右,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爲最佳。

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

宜多喫滋陰潤燥的水果和蔬菜,如甘蔗、秋梨、蘋果、石榴、葡萄、菠菜、藕等,另外,還可多喫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同時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 C、B 族維生素及無機鹽、纖維素等。

給大家推薦幾種預防秋燥的食譜:

圖片來源網絡

四、少喫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五、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爲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六、秋季要護膚

選擇合適的護膚品,滋潤皮膚。洗澡時避免用太多的肥皂擦洗,也不能用太燙的水,很容易使皮膚乾燥、脫水。要選擇適合的保溼護膚品,還要記得給肌膚定期敷面膜,乾性皮膚一週敷3~4次,油性皮膚一週敷2~3次,混合型皮膚一週2~4次,根據皮膚特徵進行護膚就可以。

秋天依然要做好防曬工作,出門帶把傘,或者塗些有紫外線隔離劑的有防曬指數的護膚品。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過後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補津養氣十分合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