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乡镇因环保问题被省督导组点名,在此之前,该镇分管环保的副镇长多次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认为该起环保事件较为复杂,仅靠基层力量无法有效整治,需要协调市、县多部门处理,但当地环保部门并未采取有效行动。被省督导组点名后,该镇分管环保副镇长被诫勉谈话,影响期半年。(潇湘晨报)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于网络

权力,必然是需要服务于人民,特别作为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担负推动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的责任,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关键。要抓实基层一线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需注重抓早抓好、防微杜渐,筑牢权力清正廉洁的安全线。

纠错,就要认认真真的挑刺,错纠出来之后,要对症下药去“治疗”。比如,具体到上述案例,是干部不愿意作为,导致环保问题的出现,是干部不敢作为没有上门做工作,还是干部不作为,是滥竽充数没有真才实学?而从此次环保督查来看,干部是积极主动作为了的,属于多次反映无果,那么在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假如上级部门不配合、不参与,基层干部的疲惫感和无力感会更强,进而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错,到底该谁买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万金油”,基于属地原则,任何目标责任都可以落到其身上,而上级部门的甩锅以及层层压实的责任,会让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以致于不敢提意见,也不敢担责任。据记者采访发现,“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这样的基层“匿名化”,是严管厚爱的不匹配和不平衡所致,值得大家展开反思。

一位基层干部曾无奈地说,面对问题时,提意见的人很可能变成“接锅侠”,谁反映问题,谁解决问题。一旦具名反映的问题引发关注,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难免会面临问责泛化、加重的风险。到底如何为基层干部界定责任,到底该如何关心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减轻思想负担,到底该如何为干事创业干部提供支撑力量,需要注重纪律监督和厚爱护航的兼顾和平衡。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文胜认为,建立工作责任目标考核机制本来是层层传导压力、高效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各项决策在基层落地、让百姓拥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有效保障。然而,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中,从省到地市到县的各种考核普遍使用“一票否决”,造成乡镇管理体制扭曲为“压力型”体制。

在陈文胜调研过的省份中,签责任状最多的乡镇足足签了51份,最少的乡镇也有36份。“这么多的责任状,乡镇领导根本记不清都涉及哪些名目,上面发什么责任状就签什么。”

陈文胜建议,以法定职责为依据,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界定基层政府责任范围,划分县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以及乡镇的权责,切实为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减负减压。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呼吁,对有问题的干部要区分问题的性质,给予相应问责固不可少,也应给予纠错的机会,形成问责、容错纠错和澄清有效协同的机制。“查实确需问责的,要分清责任的层次,是主体责任、管理责任还是其他责任,对因政策不明晰等导致的责任,应该划定容错空间,给予纠错的机会。”

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将容错、免责进行制度化规定,帮助基层干部减轻“被问责焦虑症”。湖北省委办公厅曾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意见明确要求,湖北各级党委(党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探索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深入核实、综合分析、客观认定。

湖南省永州市委则明确实施《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去年以来提拔重用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干部201名,为1368名干部担当正名。据了解,“及时为受诬告者正名,坚决为敢于铁面执纪者撑腰”,是永州市此政策出台的初衷。

部分基层纪检干部也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甄别机制科学化,对问责事项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评估,并将纠错情况列入考量问责轻重的参考依据。

作者:邓林森

来源:河北新闻网、半月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