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鄉鎮因環保問題被省督導組點名,在此之前,該鎮分管環保的副鎮長多次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告,認爲該起環保事件較爲複雜,僅靠基層力量無法有效整治,需要協調市、縣多部門處理,但當地環保部門並未採取有效行動。被省督導組點名後,該鎮分管環保副鎮長被誡勉談話,影響期半年。(瀟湘晨報)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於網絡

權力,必然是需要服務於人民,特別作爲服務羣衆的“神經末梢”,基層幹部擔負推動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的責任,成爲提升羣衆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關鍵。要抓實基層一線幹部的日常監督管理,需注重抓早抓好、防微杜漸,築牢權力清正廉潔的安全線。

糾錯,就要認認真真的挑刺,錯糾出來之後,要對症下藥去“治療”。比如,具體到上述案例,是幹部不願意作爲,導致環保問題的出現,是幹部不敢作爲沒有上門做工作,還是幹部不作爲,是濫竽充數沒有真才實學?而從此次環保督查來看,幹部是積極主動作爲了的,屬於多次反映無果,那麼在權責不對等的情況下,假如上級部門不配合、不參與,基層幹部的疲憊感和無力感會更強,進而嚴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這樣的錯,到底該誰買單?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是“萬金油”,基於屬地原則,任何目標責任都可以落到其身上,而上級部門的甩鍋以及層層壓實的責任,會讓基層幹部喘不過氣來,以致於不敢提意見,也不敢擔責任。據記者採訪發現,“不提名字”已經成爲不少幹部打開心扉講真話的前提,在面臨各類採訪或詢問時,不管主題是正面還是負面,都希望能在事後的新聞報道或者調研報告中隱去名字。這樣的基層“匿名化”,是嚴管厚愛的不匹配和不平衡所致,值得大家展開反思。

一位基層幹部曾無奈地說,面對問題時,提意見的人很可能變成“接鍋俠”,誰反映問題,誰解決問題。一旦具名反映的問題引發關注,當事人及相關責任人難免會面臨問責泛化、加重的風險。到底如何爲基層幹部界定責任,到底該如何關心關愛他們的心理健康,減輕思想負擔,到底該如何爲幹事創業幹部提供支撐力量,需要注重紀律監督和厚愛護航的兼顧和平衡。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文勝認爲,建立工作責任目標考覈機制本來是層層傳導壓力、高效推進工作落實的重要舉措,是確保各項決策在基層落地、讓百姓擁有實實在在獲得感的有效保障。然而,在現行的行政體制中,從省到地市到縣的各種考覈普遍使用“一票否決”,造成鄉鎮管理體制扭曲爲“壓力型”體制。

在陳文勝調研過的省份中,籤責任狀最多的鄉鎮足足簽了51份,最少的鄉鎮也有36份。“這麼多的責任狀,鄉鎮領導根本記不清都涉及哪些名目,上面發什麼責任狀就籤什麼。”

陳文勝建議,以法定職責爲依據,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界定基層政府責任範圍,劃分縣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以及鄉鎮的權責,切實爲基層政府和基層幹部減負減壓。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呼籲,對有問題的幹部要區分問題的性質,給予相應問責固不可少,也應給予糾錯的機會,形成問責、容錯糾錯和澄清有效協同的機制。“查實確需問責的,要分清責任的層次,是主體責任、管理責任還是其他責任,對因政策不明晰等導致的責任,應該劃定容錯空間,給予糾錯的機會。”

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將容錯、免責進行制度化規定,幫助基層幹部減輕“被問責焦慮症”。湖北省委辦公廳曾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爲的實施意見》,爲擔當作爲的幹部“撐腰鼓勁”。意見明確要求,湖北各級黨委(黨組)以及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要探索建立分析研判機制,對幹部的失誤錯誤進行深入覈實、綜合分析、客觀認定。

湖南省永州市委則明確實施《關於爲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爲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的若干意見》,探索建立容錯機制,去年以來提拔重用敢於擔當、改革創新的幹部201名,爲1368名幹部擔當正名。據瞭解,“及時爲受誣告者正名,堅決爲敢於鐵面執紀者撐腰”,是永州市此政策出臺的初衷。

部分基層紀檢幹部也建議,應進一步推動甄別機制科學化,對問責事項的源頭、過程及後果進行評估,並將糾錯情況列入考量問責輕重的參考依據。

作者:鄧林森

來源:河北新聞網、半月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