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志願軍作戰33個月,平均每分鐘就有超過4人犧牲

1950年抗美援朝:志願軍作戰33個月,平均每分鐘就有超過4人犧牲

1950年的抗美援朝之戰,我志願軍戰士憑藉頑強的作戰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徹底打出了軍威,打出了氣勢,奠定了今後的國際地位,說是立國之戰一點也不爲過。不過志願軍爲此也付出了極爲沉重的代價,在此一戰中,志願軍入朝作戰33個月,平均每分鐘就有超過4人犧牲,戰鬥減員一共達到了36萬餘人。

不過在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並非是因爲戰鬥而造成的傷亡。後勤保障若是能及時供應,斷然不會有如此大的犧牲。在1950年至1953年作戰期間,志願軍的後勤保障明顯存在兩個困難:一是物資無法保證戰場上的需要;二是兵員和物資無法立即得到補充。

這個問題在運動戰階段尤爲突出,在作戰初期的短短几個月時間裏,志願軍同美韓軍展開了五次戰役,激烈殘酷的戰鬥也造成巨量的物資消耗,不斷拉長的戰線以及複雜的地形,對後勤運輸等保障系統形成了很大的考驗。由於當時我國剛結束內戰,後勤供應體制一時間難以適應全新的作戰環境和麪臨的急劇變化。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戰役期間,當時正好是嚴寒極端天氣,溫度降至零下30度左右,志願軍的冬裝並未完全配齊,尤其是來自華南、華東地區的部隊,他們對這種極寒天氣並不適應,也缺少防寒經驗,有將近70%的步兵團戰士被凍傷,不少人被凍死,這比戰鬥造成的傷亡還要大。另外糧食蔬菜也不能及時送到陣地,在前三次的戰役中,按照平均糧食供應,其供給的需求量僅有實際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制空權當時也在敵軍手中,不斷的空中轟炸導致後勤運輸困難,這也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機動集結和作戰。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追擊敵軍到清川江時,糧食彈藥就已經不足,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計劃在西線,用2個軍外加2個師的兵力迂迴穿插,但是因爲糧食彈藥無法滿足,最後被迫減少2個師。

一連串的問題讓志願軍指揮層深刻意識到了物資供應的重要性,根據指示,作戰期間物資供應師首要任務,各單位要將其列爲議事日程第一項。之後志願軍的後勤大大提升,1952年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參戰的4.3萬人中,有將近8000人是後勤運輸部隊,在運輸過程中有將近1800人傷亡,佔戰役傷亡總數的15%左右。

入朝作戰的33個月期間,戰鬥減員達到36.6萬,平均每個月傷亡就達到了1萬餘人,算下來每分鐘就有超過4個人犧牲。所缺兵員則由東北地區補充,另外國內各部隊輪番參戰。

據《抗美援朝衛生勤務》表記錄,志願軍犧牲人數爲11.4萬,醫院接收的傷員有38.3萬多,下落不明者爲2.56萬人,戰鬥減員人數約爲36.6萬。

可以說,此一戰中,有相當一部分傷亡是由於後勤和惡劣天氣造成的。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這也能體現國家的綜合國力,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只有強大的經濟才能維持一場戰爭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