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提出了四字戰略方針,最終導致北洋海軍戰敗

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提出了四字戰略方針,最終導致北洋海軍戰敗

文史

當我們談論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時,我們不禁感到痛苦,日本狼子野心一步一步侵略中國,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是他們的第一刀,戰前,西方國家對日本並不樂觀,認爲這是自己的毀滅,小島嶼國家如何與亞洲第一支北洋艦隊抗衡?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戰前,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方艦隊,不過,與對方相比,雙方的實力還是很接近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戰爭的最終結果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與李鴻章的四字戰略有關。

開戰前,李鴻章沒有明確的應對策略,他不敢與日本爭奪海上控制權,日本在這方面很清楚,他們的計劃是:軍隊進入朝鮮遏制清軍的火力,然後海軍與北洋海軍爭奪海上控制權,在渤海灣成功登陸後,海軍將一路向北。

直到他們家門口不遠,清政府才草率地制定了戰略方針:軍隊赴朝鮮作戰,每艘軍艦都在防區守住海口,北方艦隊在黃海巡邏抵抗敵人,保衛渤海海峽保衛首都大門,這樣,戰略方針是合理的,北洋艦隊一方面要保護首都,另一方面要支援軍隊。

然而,豐島海戰後,李鴻章不知何故放棄了原來控制仁川和大同江口的戰略,在率領艦隊巡邏時,命令丁汝昌根據情況採取行動,如果可以的話,他會撤退,如果有必要的話,最好保留主力戰艦,此時,李鴻章放棄了海權,提出了“護航禦敵”的四字戰略。

開戰後,李鴻章的心理負擔更大,他一方面擔心艦隊跑得太遠,擔心日本進攻北洋防禦區,日本人似乎看到了清政府的一些顧慮,於是下令聯合艦隊對威海、旅順等港口進行外襲,希望以此誘使北洋海軍返回,放棄對海上的控制權,李鴻章無意控制海域,就讓艦隊回去防守,放棄了對海的控制,仁川和大同的海上控制權由日本艦隊控制。

光緒皇帝有野心,但他沒有戰略,他一直在戰爭和防禦之間搖擺不定,最後,他同意了李鴻章的策略,結果北洋海軍放棄了與日本爭奪黃海的控制權,軍艦撤退保衛渤海,結果,日本輕而易舉地支持了日軍在海上入侵朝鮮,清軍在朝鮮的戰役宣告失敗。

在隨後的黃海戰役中,北洋海軍再次戰敗,但即便如此,北洋海軍仍然有實力,黃海之戰雙方沒有太大分歧,雖然北洋海軍戰敗,但日本也沒有比這更好,如果李鴻章能夠改變戰略方針,牢牢奪回海權,最終誰贏誰輸還是個未知數。

直到劉公島最後一戰,李鴻章才被喚醒,然而,已經太晚了,由於戰略失誤,北洋海軍被徹底摧毀,其實,李鴻章早就提出了“固守不動”的錯誤戰略方針,艦隊應該具有靈活性和機動性,看來李鴻章只把艦隊當作重要港口的機動防禦堡壘,在這種情況下,艦隊還應該怎麼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