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阿里巴巴20週年,也是阿里巴巴的科技之力爆發年。在這一年,阿里巴巴先是發佈了“商業操作系統”,之後在歷史上參會規模最大的雲棲大會上,進行了一場關於阿里雲(達摩院)的技術、產品與團隊的全面檢閱,這場檢閱星光閃閃、吸睛無數。

阿里雲還能創造什麼?

說實話,並沒有人有過高的期待。因爲阿里雲現在取得的成就,已經在行業公議中與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並駕齊驅,並且在擁有14億人口的社會化實踐中世罕其匹。

然而,2020年9月17日,在以線上形式召開的這一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奉獻出了兩個爆款:基於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阿里雲2.0和雲電腦“無影”。

做一個比喻的話,載有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阿里雲2.0,相當於從DOS到Windows的歷史習性飛躍。而云電腦“無影”,則沒有對應的IT發展史可以與其對應,聽起來已經有些科幻的味道。

雲釘一體,菜鳥網絡,支付寶的生活“水電煤”……已經讓阿里雲成爲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而阿里雲2.0和雲電腦“無影”的誕生,意味着阿里雲不但會給組織帶來系統級賦能,而且也拉開了個人用戶雲計算的大幕。

一個賦能組織與個人的全方位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呼之欲出。商業與生活,勢必會因此繼續發生深刻變化。

01

雙“端”變革:全方位的基礎設施

在雲計算時代到來之前,IT基礎設施是PC,當PC機沒辦法支撐時,企業就會不斷升級PC機,然後推出小型機,之後是大型機……隨之而來的還有存儲和CPU等部件的不斷升級。

這種線性的IT基礎設施升級,購買與折舊成本昂貴,更換流程複雜,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升級頻率跟不上業務增長需求。

阿里巴巴自身就是最典型的案例。2008年,王堅給馬雲算了一筆賬,IOE(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每次升級擴容動輒上千萬費用,這意味着剛實現盈利的淘寶需要利潤都搭進去。而且按照阿里巴巴每年增長若干倍的速度,這種線性升級的IT基礎設施在可預見短期內就會崩潰。

這就是代號爲飛天計劃的阿里雲誕生的背景。十多年以來,阿里解決了自身和行業的IT基礎設施“雲化”的問題,在去年的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就已經達到50%以上。阿里雲已經成爲了與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並駕齊驅的世界三大雲服務商之一。

然而,中國已經是全球數字化進程的領導者,與前兩個國際巨頭相比,阿里雲覆蓋的業務與場景要遠遠超過AWS與Azure。由此,以張建鋒和 “飛天八部”科學家們認爲,“雲化”大勢已經不可逆轉,這也意味着單純“雲化”已經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商業與社會變革需要。阿里雲下一步要解決的,是算力之上的應用的智能化、數據化、移動化的問題。

如何解決?阿里的“雲釘一體”成功實踐爲阿里雲的升級指引的方向,“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應運而生。“數字原生操作系統”以“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爲核心組成,在飛天雲平臺的基礎上,兼具協同性、移動性以及IoT等一系列數據智能屬性的一體化的操作系統。

對於企業和組織來說,“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升級,就是把諸多能力“組件化”,“可視化”,開發者不再需要具備複雜的技術知識,就可以在上面進行功能開發,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創新長板”。

在雲棲大會上,張建鋒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給阿里雲帶來的變化:

“原來的雲就像在計算機上安裝一個DOS系統,你要開發一個複雜的應用界面,那要懂得很多技能。今天我們希望這個新系統是類似於Windows的窗口式系統,你非常容易去開發一些新的應用。”

“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爲飛天雲平臺賦予了新的使命與生命力,由此,阿里雲2.0應運而生。

如果說阿里雲1.0是改變了企業與組織的IT資源瓶頸,那麼阿里雲2.0爲企業和組織解決的,就是大規模賦能企業與組織,使開發者不需要看懂代碼,也能完成創新。

與Windows替代DOS類似,阿里雲2.0所帶來的,既是操作系統層面的變革,也是IT終端的變革,必將使企業與組織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阿里雲2.0給IT終端帶來的革命性變革還不止於此。

2020雲棲大會上,在介紹完阿里雲2.0之後,張建鋒發佈了一款頗具科幻色彩的產品——雲電腦“無影”。

“無影”是一臺長在雲上的“超級電腦”,在本地沒有主機,也看不見電腦CPU和硬盤的影子,它的所有功能集中在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通過指紋開機登錄後即可接入雲電腦服務。只需連接一塊屏幕,就可以進入專屬雲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進行設計建模、動畫渲染等操作。

上文講到了在雲計算誕生之前,企業與組織的IT資源升級之殤。實際上,相對於組織,個人PC的使用成本更甚、閒置率更高,而且至今未能擺脫3-5年更換設備的常態。

“無影”的誕生則意味着,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在雲上擁有一臺超級電腦,想用就用,不用就暫時歸還到雲裏,人們數字化生活的成本將大幅降低。

如果仔細分析,“無影”至少可以從4個層面降低個人數字化生活的成本:

1.避免閒置,成本低廉;

2.無限算力,按需配置,無需升級硬件;

3.“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爲用戶提供更易實現的開發環境;

4.將外部接口減到最少,信息高度安全。

在科幻作品中,將物體最小化後進行攜帶的“移動膠囊”,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幻想之一。而“無影”的誕生,則意味着這一幻想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局部實現。

阿里雲2.0給“端”帶來的變革,還不止人這一“端”。

在“無影”之後,張建鋒號發佈了阿里的第一款物流解決方案——機器人“小蠻驢”。

“小蠻驢”是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推出的一個末端物流的解決方案。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達摩院自研的感知算法讓其識別釐米級障礙物,高精定位算法讓機器人能在無GPS環境下實現釐米級定位,意圖預測算法則賦予了機器人超強意圖識別能力,只用0.01秒就能判別100個以上行人和車輛的行動意圖。

除了“聰明”之外,“小蠻驢”還很“皮實”。其充4度電就能跑100多公里,每天最多能送500個快遞,雷暴閃電、高溫雨雪以及車庫、隧道等極端環境均不影響其性能。

值得關注的是,與阿里雲2.0保持一致,“小蠻驢”也是依據“組件化”思路設計的,這使得其功用將不僅侷限於物流領域。實際上,“小蠻驢”身上集成了底盤、傳感器、嵌入式計算單元等組件,能夠實現多元場景的機器人開發,能夠去實現安全巡邏、防疫消殺、景區導覽等多項工作。

02

雙“化”變革:阿里技術的遠景使命

其實,無論是阿里也好,亞馬遜也好,兩者的雲服務都是起源於自身IT升級需求。自身的需求被滿足之後,在全球數字化大潮的推動之下,兩者的技術能力開啓了大規模的社會化進程。

不過,對比之下,阿里將自身技術能力社會化的程度,是全球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無法比擬的,突如其來的疫情,阿里的這種技術社會化的能力迎來了高光時刻。

2月5日凌晨5點,第一個版本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碼雛形在杭州誕生。產品上線前半小時一迭代,上線後半天一迭代,2月7日,餘杭區率先發布“餘杭綠碼”並開放註冊和信息填報;2月11日,杭州健康碼在支付寶上線;一個星期後,這張小小的碼在超過100個城市落地,爲危急時刻中國抗擊疫情、復工復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月15日,達摩院的AI技術被應用到對新冠肺炎臨牀診斷上,它可以在20秒內判讀對新冠肺炎疑似案例CT影像,最終識別準確率達到99%。通常情況下,看完50個病例,醫生可能要花8小時的時間才能診斷完,但在AI的輔助下,短短10分鐘就能實現這樣的工作。

3月1日,釘釘發佈日語版在家辦公指南,日本的企業員工、學生和老師像中國一樣切換到了在家上班上學的模式,“山川異域,風月同‘釘’”一時成爲流行語。在峯值時段,超過100萬個班級同時在釘釘上課,阿里雲擴容超10萬臺。雲服務器作爲支撐,讓人們在手機屏幕前與世界各地的同事、客戶、合作伙伴緊密相連。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2020雲棲大會開幕式上說:

“新技術既是戰勝疫情、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新力量,也是全速開創人類共同未來的新力量。”

實際上,阿里將自身技術能力社會化的領域,已經覆蓋到了商業運營與個人生活的層層面面。如果要給阿里的這種強大能力畫一個像的話,阿里歷史上最重要的頂層設計會議——2007的普陀山會議戰略規劃,可以作爲參考。

2007年,阿里巴巴高管在寧波(普陀山)召開戰略會,同時也是to B業務的香港上市籌備會。在這次會議上,首次確定以物流、信息流與支付流,作爲阿里巴巴大廈的三足。

站在2020年代的新時代門檻上看,當時確立的這三足,都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內實現了令人矚目的技術能力社會化成就。在2020年的雲棲大會之上,這方面的信息體現的非常充分。

1961 年,當計算機科學家剛剛開始思考如何讓電腦與人類對話時,發明AI這個詞的約翰·麥卡錫教授就預言:

“未來電腦運算有可能成爲一項公共事業,就像電力系統已成爲一項公共事業一樣。”

時至今日,麥卡錫這的這一預言已經成爲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然而,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隨之浮上水面:在科技巨頭們共同參與的時代潮流裏,爲何是阿里一馬當先成爲了技術能力社會化的先鋒?

經過多年的觀察,筆者認爲,其原因在於隱藏在阿里身上的“技術能力社會化”背後的另一“化”——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化。

前者讓阿里從一家十年前“買買買”的電商公司,進化成當下可稱“操作系統”的科技公司,兼濟天下;而後者讓阿里能夠一次次超越當下技術能力,用全球科技領導者的姿態去開闢未來。

實際上,孵化阿里雲的飛天計劃,本身就是阿里挑戰最高技術難度,進而將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化的一個例證。

彼時,面對阿里巴巴的IT升級需求,王堅既沒有選擇因循守舊的IOE升級路線,也沒有選擇當時流行的谷歌Hadhoop技術路線,而是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從第一行代碼寫起,“無中生有”出一個面向未來阿里生態海量業務需求的雲。

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化,意味着承認單純“雲化”已經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商業與社會變革需要。阿里的產品設計不是針對用戶的某一個“痛點”,而是針對其終極追求——“效率”去進行設計。

阿里的將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化這一產品思路,在阿里雲2.0、無影和蠻驢身上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它不僅讓阿里雲淘汰了IOE,還很有可能代替PC。

正因爲如此,定義新型組織與新型的軟件開發方式的“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才得以誕生。爲了讓這個解決方案能夠持續升級,阿里還特別成立了原生技術委員會,並將雲原生升級爲阿里技術新戰略。這個戰略的遠景使命,就是阿里巴巴10多年的雲原生實踐,對外賦能數百萬家企業進行雲原生改造。

03

結語

阿里並非是第一個提出雲計算的公司。但是,憑藉自身技術能力社會化,與將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化的兩個實踐,阿里已經成爲雲計算領域的探路者。

在新時代的門檻上看,阿里雲2.0與其他雲的區別,用王堅的一句話描述就是:

“只是做成這個技術,還是做成後用這個技術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