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起义颇多,比较有名的比较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胜、吴广、刘邦等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创大明的朱元璋。这两位是被公认的农民起义胜利者,但黄巢、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为何会失败呢?我们就以李自成为例说说这一问题。

刘邦、朱元璋和李自成、朱元璋在灭亡各自朝代中所面对的敌人分量不同

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两点。李自成和黄巢的失败原因正好相反。

一者有没有找别人扛雷。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让别人先行,而李自成、黄巢不论为何,基本上针对的都是主力部队。

二者军纪导致有没有群众基础,也就是民心所向问题。

别人抵挡住各式敌人的围攻,自己躲在幕后的人更容易胜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因吧。在没有强大前,送死的事情别人去,硬仗别人打。朱元璋更是绝,把厚黑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成战略学经典,还能被后人夸,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吧。

李自成其实更像是半个楚霸王,这不是说他能耐多高,而是说他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军纪不行、善杀,项羽的失败更重要的原因是具有“贵族气质”,也就是做事情往往光明正大。

无论是刘邦、朱元璋,还是黄巢、李自成对此并不具备。对于李自成、黄巢失败的主要因素军纪问题何以松懈,将作为重点讲述。

两点认识不清,导致军纪松懈

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军的战斗力如何,导致军纪松懈,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原因,攻下北京城更多的不是战斗力问题。

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主要是内线帮忙,众多明朝大臣和锦衣卫宦官都主动打开城门。崇祯是败于类似曹髦这样的人,自小养尊处优,社会经验不足和心理折磨导致心理异常敏感多变(脆弱,主要是险恶的皇权争夺),虽然敢于面对但往往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

李自成是在明朝巨大政策错误下,在不断的失败中不断地崛起、壮大的,因此,他的军队的实战能力其实很一般。但他并没有正视这一问题。

因为李自成不能严于律己,导致军纪松懈。俗话说得好“上行下效”。在大敌面前没有认识到明军的实力,以及后金与吴三桂合作的可能。也许在他眼里,明军都是那么战斗力薄弱的人马大明精锐九边部队也是如此,但情况并非如此。

相反,刘邦和朱元璋对此就非常重视。

刘邦进入咸阳后就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以说,这三章都是比较基础的。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了,可见问题多么严重。刘邦对手下起义部队的烧杀抢掠问题进行抑制,正是其得到人心的关键所在。

徐达和常遇春功战相当,就是因为常遇春善杀且军纪不严,对于西吴军队的美誉度造成影响。为此,徐达成为武将之首。

军纪松懈的三个客观原因,而且军纪问题必然导致五个问题

老百姓对于谁的部队,其实不是如何在乎。在乎的就是是否秋毫无犯。谁做得好,谁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至少不会再造他们的反。

刘邦和朱元璋都对军纪问题进行整顿,但李自成对此并不重视。朱元璋更是如此,其自身在投入起义部队时就遇到过伤害。起义军为了军功,杀百姓冒功的现象比较多。

同时,起义军为啥起义?就是没钱,所以烧杀抢掠几乎成为正常现象。

再加上屠城、屠村是战争中,震慑敌人的一种手段。

有此三点,就说明起义军军纪问题很麻烦。李自成的部队,上至他自己,中到刘宗敏,下到普通军人,无论抢钱还是霸女无恶不作,这就造成起义军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百姓支持,军队战斗力又不行;

军事将领的能力再不行;

还没有打硬仗的经验,起义军的胜利更多的是靠人多、地方军队和明军错误,真正有军事实力的对手并没有遇到;

最后,因为抢夺造成有钱有女人战斗意志薄弱。一打败仗立刻溃散逃跑,或者隐居,或者投降清军或明军残余。

以上五点就是李自成失败的军事主因。其他的原因其实都是军事原因做基础,军事上成功了,其他原因都可以弥补。如果相反就不行了,其他方面都很完美,就是军事上打败了,一切都白搭。

大汉是特例,北宋和南宋一朝代一政权,不可混而谈之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能撑140多年?宦官专政与藩镇的猫鼠游戏

宋朝人快乐吗?阴柔的词、没有武将豪横的年代,一切华而不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