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法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早在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即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

而英國、日本、聯邦德國都是在1972年與新中國建交,具體時間是在同一年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後,中美建交則是在1979年。

爲什麼法國會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人們一般將之歸因爲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這位高傲而倔強的政治家一直堅持法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看美國的臉色行事,更有可能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來做決策。

不過,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西方大國中,法國是與臺灣的蔣介石政府關係最糟糕的。這又是爲什麼呢?

說來話長,且從晚清講起。

在帝國主義列強中,英國是第一個打開中國國門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通商,而沙皇俄國則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外興安嶺、海蘭泡、海參崴等等,近鄰日本則是讓中國人最感到痛苦的,甲午戰爭慘敗、臺灣被割佔……

相對而言,在列強之中,法國的軍事力量是不被中國人敬畏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法國人是和英國人一起幹的。至於1884年中法因越南而爆發的戰爭,清軍打得其實還挺不錯,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還促進了法國內閣的倒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在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雖然不乏敗仗,但終究沒有投降,而是抗戰到底拖死日軍,贏得了最終的勝利。而法國,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結果打了一個月就向希特勒投降,戴高樂跑到英國繼續抵抗。這也難怪蔣介石政府瞧不起法國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駐越南的日軍投降,當時分成兩個區域受降:北緯16度線以北的區域向中國軍隊投降,16度線以南則向英軍投降。

北方,中國軍隊入越受降,爲了不讓這裏再度成爲法國的殖民地,從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重慶政府暗助(至少是縱容)胡志明的越盟擴大勢力,使之具備了後來與法國人抗爭的本錢。

南方,法國軍隊跟隨英軍重返越南,但他們無法迅速進入被中國軍隊控制的北越,從而讓越盟有了做大的機會。當時的中國軍隊抵制急於重返的法軍直到受降結束的最後一刻,甚至在海防港與企圖登陸的法軍艦隊還打了一仗,並將其擊退。

所以,法國政府對蔣介石政府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後來,新中國繼續支持北越,並幫助他們最終打敗了法國人。但法國人對蔣政權的惱火依然存在,若干年後,他們最先拋棄這個早有罅隙的政權也就不那麼難以理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