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战国时代,什么是阵型、阵法,在当时真的有用吗?

日本战国时代,战争逐渐往集团战斗的方向发展。战国大名为了求胜,纷纷研究阵型、阵法,以此希望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的优势,最终赢得战争。不过,阵型、阵法真的有用吗?

阵型,简单来说就是在战场上配置兵力的方法。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正逐渐由个人战斗转变为集团战斗。随着人数的上升,军队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战斗方式,才能在战场上形成有效率的行动方法。阵型就是寻求效率的手段,而与布阵相关的知识就成为阵法。

据说阵法是在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平安时代被广泛研究,到了战国时代,阵型、阵法的必要性大为增进。因此,日本各地兴起研究阵法的风气,并开始实际用于作战上。在这其中,主要以室町幕府的足利学校及寺院为主要研究机构。

过去的阵法之中,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八阵”(武田八阵)。八阵一如名称所示,是以八种阵型为基础的阵法。这八种阵型分别称作鱼鳞、鹤翼、雁行、偃月、锋矢、长蛇、方圆、冲轭。这八种阵法都有着相对应的用途。

鱼鳞:便于部队轮替,适合持久作战。

鹤翼:用于包围少数敌军。

雁行:便于变更阵型。

偃月:用于包围小型城塞的阵型。

锋矢:以少数部队冲破敌阵。

长蛇:能应对各种状态的阵型。

方圆:在敌阵中遭到包围时使用。

冲轭:众说纷纭,未知详情。

总之,阵型各有适用的战况,彼此也有生克关系。过去即留下许多因擅于运用阵型而决定胜负的例子。同时,武将也必须随机应变配合战况来变更阵型。这成为区分武将优劣的一种方式。

不过,关于布阵的时机,由于众说纷纭,目前没有定论。有人认为一到达战场就必须布阵,也有人认为要在侦查部队发现敌军时进行。通常部队会分成先阵、本阵、后阵,以及独立的补给部队小荷驮,各个部队之间的联络要靠使番队负责传令。

不过,也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以上观点,有不少日本学者怀疑这些阵型的实用性。因为如果要发挥阵法的效益,就需要接受极为严格的训练;再加上以当时的资讯传递方法来说,要掌握战场的状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特别是日本战国后期,战争规模动辄上万,加之日本多山,很多地区目力所不能及,需要依靠使者传递信息,一来一往时间耗费颇多,阵型是否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实在令人感到怀疑。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兵农分离形成较迟,织田信长时期开始兵农分离,虽有一定效果,但并未全部施行,只在信长的直属的部队中形成。这些兵农分离后的军队,可以长时间接受训练,但其余大名麾下军队,多与武士及农民兵为主,接受训练时间较短,有的甚至是在征召时才接受训练。

兵农分离制度形成后,还需要辅以大规模人口普查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才能进行正式区分,而日本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江户时代,换言之,日本战国时代的兵农分离制度并不完整。

因此,阵型、阵法确实存在,但实际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而且过于复杂的布阵方法也无法实行,反而越简单的布阵越能适应当时的战场及兵员情况。整体而言,战争最终是实力的较量,阵型、阵法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