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陣型、陣法,在當時真的有用嗎?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逐漸往集團戰鬥的方向發展。戰國大名爲了求勝,紛紛研究陣型、陣法,以此希望能在戰場上獲得更多的優勢,最終贏得戰爭。不過,陣型、陣法真的有用嗎?

陣型,簡單來說就是在戰場上配置兵力的方法。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正逐漸由個人戰鬥轉變爲集團戰鬥。隨着人數的上升,軍隊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戰鬥方式,才能在戰場上形成有效率的行動方法。陣型就是尋求效率的手段,而與佈陣相關的知識就成爲陣法。

據說陣法是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在平安時代被廣泛研究,到了戰國時代,陣型、陣法的必要性大爲增進。因此,日本各地興起研究陣法的風氣,並開始實際用於作戰上。在這其中,主要以室町幕府的足利學校及寺院爲主要研究機構。

過去的陣法之中,目前最廣爲人知的是“八陣”(武田八陣)。八陣一如名稱所示,是以八種陣型爲基礎的陣法。這八種陣型分別稱作魚鱗、鶴翼、雁行、偃月、鋒矢、長蛇、方圓、衝軛。這八種陣法都有着相對應的用途。

魚鱗:便於部隊輪替,適合持久作戰。

鶴翼:用於包圍少數敵軍。

雁行:便於變更陣型。

偃月:用於包圍小型城塞的陣型。

鋒矢:以少數部隊衝破敵陣。

長蛇:能應對各種狀態的陣型。

方圓:在敵陣中遭到包圍時使用。

衝軛:衆說紛紜,未知詳情。

總之,陣型各有適用的戰況,彼此也有生克關係。過去即留下許多因擅於運用陣型而決定勝負的例子。同時,武將也必須隨機應變配合戰況來變更陣型。這成爲區分武將優劣的一種方式。

不過,關於佈陣的時機,由於衆說紛紜,目前沒有定論。有人認爲一到達戰場就必須佈陣,也有人認爲要在偵查部隊發現敵軍時進行。通常部隊會分成先陣、本陣、後陣,以及獨立的補給部隊小荷馱,各個部隊之間的聯絡要靠使番隊負責傳令。

不過,也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同以上觀點,有不少日本學者懷疑這些陣型的實用性。因爲如果要發揮陣法的效益,就需要接受極爲嚴格的訓練;再加上以當時的資訊傳遞方法來說,要掌握戰場的狀況,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特別是日本戰國後期,戰爭規模動輒上萬,加之日本多山,很多地區目力所不能及,需要依靠使者傳遞信息,一來一往時間耗費頗多,陣型是否真的能夠起到作用,實在令人感到懷疑。

更爲重要的是,日本的兵農分離形成較遲,織田信長時期開始兵農分離,雖有一定效果,但並未全部施行,只在信長的直屬的部隊中形成。這些兵農分離後的軍隊,可以長時間接受訓練,但其餘大名麾下軍隊,多與武士及農民兵爲主,接受訓練時間較短,有的甚至是在徵召時才接受訓練。

兵農分離制度形成後,還需要輔以大規模人口普查爲基礎,建立完善的戶籍制度,才能進行正式區分,而日本戶籍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江戶時代,換言之,日本戰國時代的兵農分離制度並不完整。

因此,陣型、陣法確實存在,但實際作用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而且過於複雜的佈陣方法也無法實行,反而越簡單的佈陣越能適應當時的戰場及兵員情況。整體而言,戰爭最終是實力的較量,陣型、陣法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