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紛爭不斷。其中以曹操、劉備、孫權作爲代表的三國爭霸成爲當時的主旋律。而作爲奸雄的曹操,由於受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使得他的形象在百姓心中都是奸詐、卑鄙來形容,很多人都會唾罵或者鄙視。但是真正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其實並不會這樣看待曹操,相反歷史上的曹操並非奸詐之徒,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排的的上號的偉大人物。並且他禮賢下士,廣納賢士,他獨創的“唯纔是舉”更是給平凡人打開了仕途晉升的通道,讓曾經大族世家壟斷的仕途,從此對寒門子弟打開了大門。可以說曹操在和其他兩人的對比中,是最爲踏實、勤奮的一個,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曹操手下謀士如雲,猛將衆多。

但是曹操也是人,並不是神,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曹操即使再愛惜人才,也不可能將世間人才都收入麾下。他曾經就因爲嫌棄對方身份卑微,就錯失了兩大名將,而這兩大名將雖然當時各方面都不是很優秀,但是經過戰爭洗禮以及兜兜轉轉,兩人都到了劉備帳下,並且成爲曹操的心腹大患,最終演變成一個斷送了他統一天下的希望,另一個則禍及曹操的子孫,甚至可以說,爲曹魏政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黃忠

曹操所錯失的第一個名將就是黃忠。我們都知道,黃忠原本是在劉表手下效力,後來又在劉表侄子劉磐手下。再到後來,曹操率軍南下發動赤壁之戰,當時荊州的劉表已經去世,接替他的兒子劉琮年紀很小,他的母親蔡氏和舅舅蔡瑁把持荊州事務,並很快投降了曹操。當時的黃忠還是一個無名小卒,他官階只有中郎將,而且還不是在荊州事發地,可以說赤壁之戰根本就沒有給黃忠表現的機會,而隨着荊州歸順了曹操,他也只能隨大流。也正是因爲他沒有表現能力的機會以及職位太低,他根本就不能引起曹操的注意,在赤壁之戰失敗以後,曹操更是倉皇逃走回到北方,荊州也就落入了劉備之手,倘若在赤壁之戰前,黃忠作爲荊州守將,或許結局就不一樣了。

既然曹操這邊沒有注意到黃忠,那在劉備奪取了長沙之後,黃忠又投奔到了劉備帳下。或許是天作之合,相比較曹操,劉備手下將不過關張趙,這時候黃忠的到來無疑是如虎添翼,並且很快黃忠就用他的勇猛吸引了劉備的注意。在劉備攻取西川的戰役中,黃忠更是老當益壯,衝鋒在前,所以在奪取西川后劉備就加封了黃忠。而黃忠給劉備帶來的驚喜遠不止這些,到了和曹操的漢中之戰,黃忠更是斬殺曹操心愛大將夏侯淵,直接爲劉備贏下漢中之戰打下基礎。也正是因爲漢中之戰的失利,曹操失去了最後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曹操很快就病逝。也就是說曹操錯失了黃忠,間接上導致了夏侯淵被殺,也間接埋葬了自己統一大業的機會。

二、王平

如果說錯失黃忠,讓曹操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那麼錯失王平不僅是失去機會,更是禍及了曹操建立的政權和子孫後代。漢中之戰可以說曹操僅次於赤壁之戰的慘痛失利,但是禍不單行,在這場戰役後,一個人的離去再次讓失去黃忠的事件上演。這個叫王平的巴蜀本土人士,從曹操陣營投奔到劉備,而劉備立馬就將其封爲封爲了牙門將、裨將軍。當然在當時曹操根本不會在意一個人的得失,更何況在曹操生前王平確實沒有影響到曹魏政權,但是等曹操死後,這個人卻禍及曹操子孫了。

這個王平投奔了劉備,其實也沒什麼大的功勞,至少在劉備生前是這樣。直到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他纔開始展露頭角。當時諸葛亮命令馬謖和王平在街亭看守,因爲這是諸葛的糧道,而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要在山下紮營,而在山上紮營,王平更是主動勸阻馬謖要聽諸葛亮的話,但是馬謖根本不聽,最終導致了街亭失守,北伐失敗。但是王平的才能開始得到展現。等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又差點內亂之時,他用一句話就驅散了魏延的追隨者,使得蜀漢政權得以穩定。而這些都不足以說明王平的才能,他最爲出名的就是用三萬人馬抵擋了曹爽十萬大軍,並且將其擊敗得勝而回。

正是和曹爽的這一張,不僅穩定了蜀漢,更是將曹魏政權的高層給打翻了,曹爽經此一敗,雖然爲託孤大臣,但是勢力已經被消磨得差不多了,朝中已經對曹家政權虎視眈眈,特別是司馬家族,司馬懿正是開始了掌權之路,這爲日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架空曹氏一族,間接助力。由此曹氏一族的子孫們,再也沒能真正享受到曹操當年給他們帶來的榮耀,司馬昭最終將曹魏政權給篡奪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能看出來,雖然曹操開創了唯纔是舉的政策,並且多次發佈求賢令,廣納賢才,但是萬事皆有疏漏,即使你再怎麼努力網羅人才,總有和你無緣的人。而曹操因爲無法解決這現實的問題,導致自己錯失了這兩位名將,不僅對自己的大業造成巨大阻礙,還禍及了子孫後代,不知道曹操泉下有知,會發出什麼樣的感慨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