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展開決戰,最終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劉備勝利之後,獲得西川之地,並且有荊襄九郡在手,聲勢可謂盛大,在三國爭霸中佔據了有利局面。而曹操在這場大戰中,雖然沒有損失元氣,但也損失多麼愛將,最爲著名的就是夏侯淵,被黃忠斬落在定軍山。而與此同時,在荊州的關羽也攜漢中大勝的餘威,想和劉備東西夾擊曹操,進攻樊城,發動了襄樊之戰,並且在這場戰役中,包圍曹仁,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斬殺龐德,更是嚇得曹操想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鋒芒。而在曹操得知于禁投降關羽,龐統卻誓死不降被斬,感慨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三十年,反過來還不如龐德有骨氣,這樣的對比讓曹操真的難以接受。那麼我們拋開其他因素,龐德爲什麼要誓死不降呢?

我們要曉得,這個龐德是什麼時候投靠曹操的呢?他是在曹操奪取了漢中,也就是215年的時候投靠的曹操,而當關羽反動樊城之戰時的219年,也就是短短的四年時間在曹操帳下,比其于禁在曹操手下三十年根本不值得一提,這樣一個無名之輩會對曹魏政權有感情?根本不可能。那麼爲什麼當時于禁作爲主將都投降了關羽,而他卻偏偏要去當這個英雄呢?我們還是拋開其他因素,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原因或是看法吧。

一、他本就不想死

在三國時期,當時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名門武將,都流行狂士思想,也就是那種恃才傲物,好像是覺得越是有才能的越應該驕傲狂妄,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與衆不同。你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連續三次去請,架子是相當大;再比如鳳雛龐統敢當面說劉備是“非仁者之兵”,更是不給劉備面子,相當猖狂,諸如此類的例子在三國更是數不勝數,而龐統雖然是抬着棺材和關羽作戰,也是猖狂啊,但是他卻不一定是求死。

爲什麼這麼說呢?龐統在和關羽大戰時,雖然打不贏,但是當他聽到身邊的士兵想去投降之時,他直接就斬殺了此人,並且大聲說道:“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可見龐統是非常講究忠義的人,雖然來曹營時間不多,但是人品還是可以。可是待到弓箭被射光了,其他士兵都投降的情況下,他卻並沒有兌現他的諾言,他卻跑去了曹仁那裏。而關羽水淹七軍後,他被衝到水中,他還是沒有求死,而是“獨抱船覆水中”,最終被關羽生擒。而關羽也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主,你龐德這麼猖狂,還能狂過我管關某人?更何況還是抬着棺材,還差點被你射中額頭,不斬殺你面子上過不去。由此可見,龐德是一個忠義之士,但他只是想做一個有忠義名頭的人,並不是想真正做烈士。

二、捨身爲保家眷

在之前我們已經說過,龐德在襄樊之戰時,才投靠曹操短短四年時間,比起于禁三十年的感情,說他跟曹操有根深蒂固的情誼,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由於之前是馬超的部下,本來就不得到信任,自己在曹操這邊又沒有什麼亮眼的功績,所以如果龐德生擒之後不選擇處死,那麼他的家眷可能也是性命不保。比起于禁這樣的創業老臣來說,即使投降了關羽,最多曹操以後不用他就是,但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曹操還是會善待他的家人,而龐德就不一樣了。所以爲了不讓自己有這樣的滅族之禍,他選擇了犧牲自己一個人而保全家眷。可能又有人問了,他完全可以戰死沙場啊,不用等到關羽生擒他再殺他啊。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前面我們說了龐德是一個忠義之士,或許他是爲了將這個忠義之名做全套,讓自己的家人在曹操那裏有更好的待遇吧,這樣更加死得其所。

三、瞧不上劉備

在被關羽生擒之後,關羽本來想給龐德一條生路,讓他投降。而龐德卻說:“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這句話直接就不是藐視關羽了,而是直接無視劉備了,但我們細細品這句話,這可能是龐德的真實想法。根據《三國志》記載:“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衆降。”我們說過龐德曾是馬超的部下,又跟隨馬超投降張魯,而曹操佔領漢中之後才投降曹操。這個時候馬超也已經投降了劉備,馬超投降劉備的是帶上了龐德的哥哥龐柔,他的哥哥更是沒什麼名氣,龐德至少還是一個戰力值可以的武將,卻不帶龐德投奔劉備有點說不過去。

而《三國演義》中說龐德病了,所以纔沒有帶他去劉備那,這個理由實在有點牽強,因爲馬超離開張魯根本就不想再回來了,說明龐德根本也就不想跟着馬超去。再者說如果龐德生病了,行動不便,他也可以在病好之後前去成都與馬超會合啊,爲什麼他不去呢?我們大可以猜測,龐德根本就是不想去劉備那,他和馬超的意見不一致,也就是他覺得劉備根本就不如曹操,實力太差而已,所以放棄劉備投靠曹操。

以上三點就是我要說的,縱觀龐德這一戰,雖然不是震古爍今,但也算是忠義之舉,1800多年過去了,龐德真正寧死不降的原因或許我們再也不能找到,我們也只能通過史書來推測,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龐德是一個忠義之人,但是他卻不一定是爲了忠義而死。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