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費盡心思打下北齊,統一北方,卻不料僅僅四年時間,北周易主,其原因一點也不怪末帝周靜帝。

01宇文周的建立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唐宋以後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北周的成立實則是在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而宇文泰爲何沒有稱帝?其原因還是宇文泰在掌握賀拔嶽餘部主導權之始,其權力並未得到軍事的征服,而是來自各諸將權宜。所以宇文泰並未稱帝,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威德”不足的潛在危機。

02周武帝滅齊,一統中原

北齊後主高緯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對理政全無興致,日常生活卻十分奢侈。高緯整日裏和一些寵臣、美姬鬼混,自彈琵琶,唱無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數。齊朝的老百姓給他送了個雅號,稱爲無愁天子。高緯還隨意封官,連他寵愛的狗、馬、鷹、雞都被封爲儀同、郡官、開府。北齊的政治一團漆黑。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伐齊。

575年七月至577年正月,這個只用了十八個月的伐齊戰爭就以周武帝統一北方結束。

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爲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

03 宇文闡在任兩年,禪位大丞相楊堅

周靜帝宇文闡(573~581年),原名宇文衍,北周末代皇帝(579―581年在位)。在位僅兩年時間,即被迫禪位大丞相楊堅。

自周武帝一統中原僅四年的時間,打下的大好河山就易主他人,其實也是宇文闡的無奈之舉。假如說,在周武帝之後的北周皇帝,能夠是一位懷柔仁德之君,那北周還可以在吞滅北齊之後爭取一點“消化”的時間。事實是,周武帝之後,北周宣帝繼位。宣帝過於昏暴,不僅打壓有軍政才幹的周武帝親信,還任用一些寒微無用之徒。

例如當時宇文邕的五弟宇文憲有極高的政治覺悟,並且在戰場屢立戰功,堪稱能文能武的人才。他深知北周必然會在周宣帝宇文贇的統治下土崩瓦解便極力勸諫,而周宣帝宇文贇在繼承皇位之後十分膨脹,六親不認,給他的五叔宇文憲戴上謀反的帽子就處以極刑,就這樣一代人才的宇文憲就命喪黃泉。這樣的舉動,讓一些立志做一番事業的忠臣寒心不已。

好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使得本來就沒有什麼威望的宇文皇族失去了最後一個強勢領袖。周靜帝宇文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

周靜帝繼位,加之年幼,宇文皇族“威德”又已全面惡化,周靜帝繼承的也僅僅是一個空無根基的“名”。楊堅代周,實則是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楊堅的出現,當時的權貴也會出現代替宇文皇族的另一個“楊堅”。

而在楊堅身上,他性格沉穩,氣質與衆不同,並且相貌非凡,自身擁有強大的氣場,始終給人信得過、靠得住的感覺,在爲人處世上,他樂於結交天下英雄,時時刻刻爲國爲民着想,由他建立的大隋王朝,也就不足爲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