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啓陽路出品 文|易典

千年前,一代梟雄曹操在《龜雖壽》中寫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當益壯,銳意進取,是爲進。

傳奇企業家、被馬雲尊稱爲“教父”的柳傳志,同樣“志在千里”,如今已75歲。古稀之年,走向幕後,是爲退。

2019年12月18日,聯想控股發佈公告,宣佈柳傳志正式卸任。

這不是企業家“教父”的第一次退休。此前他曾三次卸任又兩度復出: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業務,柳傳志辭去聯想集團董事長職務;然而收購後聯想出現鉅虧,他臨危受命、再度出山;2009年9月,柳傳志重新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在扭虧爲盈後再次迴歸幕後;2011年11月,柳傳志卸任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2012年6月,柳傳志辭去聯想控股總裁,繼續擔任董事長,推動聯想控股整體上市。

柳傳志被稱爲民營企業家的“教父”,備受同行讚譽。

馬雲曾說:“我們的柳傳志,不亞於世界任何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是中國企業界的財富。”王健林曾說:“爲有柳傳志這樣的兄長和朋友而感到驕傲。”雷軍曾說:“柳傳志在每一箇中關村人的心裏都是中關村的教父。”

經濟學家張維迎在2012年曾公開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靠的是柳傳志,而不是周小川(時任央行行長)。”語驚四座,搶了不少頭條,隨後柳傳志在接受鳳凰網財經獨家採訪時回應:“說的不是我,主要說的是企業家的重要性。”

回顧柳傳志的大半生,與他同時代的企業家有牟其中、褚時健,曾經輝煌卻遭牢獄之災,也有華爲創始人任正非,至今仍行走在風口浪尖上。

在知名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我花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

在退休之時,回顧柳傳志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小心謹慎、謙虛溫和是這位“教父級”企業家的註腳。

01

青年:從餓死到撐怕

關於柳傳志的家境,一直有不少說法。

有人說他家境優越,出身“名門”,祖父是江蘇鎮江的錢莊職員,外公是軍閥孫傳芳屬下的財政部長,父親是專利代理公司董事長。有報道稱他本想當飛行員,卻因爲舅舅是“右派”被淘汰,與夢想失之交臂。

衆說紛紜中,柳傳志在今年接受鳳凰網《潘談攝影間》專訪時,完整回憶了自己的青少年時光。

柳傳志面對朋友和晚輩潘石屹,談起了少年時期過的窮日子。

“1961年的時候,我高中畢業,十七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那時1961年正是最困難的時候(筆者注: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2年)。餓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由於這肚子裏面一點油水都沒有,完全乾耗,到了下午上課的時候,這肚子裏實在是餓得,磨得受不了。”他停頓一下,繼續回憶。

“有一天晚上我睡覺的時候,夜裏頭真的餓醒,怎麼也睡不着,就起來把那個藥,叫銀翹解毒丸的大藥丸子給擱嘴裏頭給嚼了。當時就是餓得肚子裏難受,嚼完了以後就更難受了,燒得渾身頭上冒冷汗。”

柳傳志從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原育英學校)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習。

回想起讀大學時的搶飯趣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依然記憶猶新。

“我是1961年上大學,上的是西安軍電,就是入伍了,到部隊裏就應該夠喫,部隊裏比地方上糧食多了,但依然還是不夠,還是沒有油水。我1961年入伍以後,平時一個人就是一個饅頭切三刀,算是四兩半。一個大食堂兩千多人,有三口大鍋,大家都得衝最稠的那口鍋奔去哈。每人的碗都得挺有講究,你碗小了的話怎麼着也不行,碗太大了,第二碗你喫不着。”

餓怕了更容易喫撐,柳傳志說起當時一次部隊會餐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撐得比餓得難受多了。撐着的時候就是先上頭冒冷汗,後來覺得腸子覺得就圓了,然後撐到後來就喘氣,一直那頓飯大概喫了仨鐘頭。最後這天同學扶着回去,算沒撐死,真的。”

“你知道最難受的是什麼,是喫撐着了,爲什麼會喫撐着了呢,就是因爲餓怕了。”時隔多年,他說起往事頗爲唏噓。

在採訪中,他還談及學生時代另一件改變性格的往事。

當時申請入團,團支部書記讓同學提意見,沒想到同學非常激烈的批評他“驕傲自滿,額頭長到天上去了。”他回憶到,年輕時有點才氣,“經常跟人說話很不客氣,人家提個意見,(我)說你懂什麼,然後就這麼着,有點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樣子。當時可能很引起公憤,大家好不容易找到機會猛批。”

柳傳志回家和父親訴苦,父親教了他一招:“我告訴你,你明天到學校,你就低着頭,誰叫你,你也不用看他。兩三天以後,自然有人會給你打招呼,那就好了。”

效果如何?他笑言:“挺靈的,一定是他(父親)捱了批鬥後的辦法,過了兩禮拜,又重新開了一次會,就順利入團了。”

“這件事其實對我影響很大,後來我在大學裏有很多機會,比較一帆風順或者出頭露面的時候,我就牢牢記住了,我自己以爲了不起的時候,也許別人真的不一定這麼看。”

因爲餓怕了,後來差點撐死了,青年時期經歷的磨難與飢餓或許能解釋了他爲什麼不願意做一個安安穩穩的研究員,而是要下海、要改制、要創造財富。

年少時桀驁不馴被猛批,經歷過被批鬥的父親告訴他要忍耐低調,這或許能解釋他日後謙虛低調的行事做派。

02

中年: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學生時代的桀驁不馴、鋒芒畢露,在創業時收斂了鋒芒。

“我雖然四十歲辦公司,跟現在的年輕人創業相對來說就比較晚了,對吧。但是我四十歲以前學到東西了嗎?也學到了。”

創業之前,柳傳志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1980年,他做了一個雙密度磁帶記錄器,送到陝西省一個飛機試飛研究所,發現自己所做的東西,和國外差得太遠。

1984年,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持下創辦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集團前身)。聯想公司首任總經理王樹在2009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解釋,聯想主要是(中科院)計算所爲了彌補科研經費不足,同時留住科研人員而創辦的。

改革開放的初期,各種思潮風起雲湧。有的人成了弄潮兒,卻又被巨浪打翻。

“每每遇到改革的時候,總是有犧牲者的。”在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時,柳傳志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有的人要講用頑強的方式抗擊,我自個兒呢,就下定了決心,不在改革中犯錯誤。”

“我就把這個限定爲一個信條,我再把它說得好聽點兒,就是叫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在一個規則還未充分建立的年代,企業家黯然入獄並不是一件稀奇事。他解釋,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國還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很多政策都比較僵化,“但是你要跟他硬磕的話,那你就得進監獄了對吧。我寧可,那我不做。”

他講述了聯想當年做漢字系統(“漢卡”)的案例。

當時聯想做“漢卡”定了價格,卻被海淀區物價局判定價格過高,要罰款一百萬。按照物價局的定價方式,用原材料的成本,加上員工的工時數,再加上20%到30%的利潤。超過這個定價區間就要罰款。

柳傳志指出,“這種定價方式把個人能力和智慧,一概不算。我們1986年一年的利潤,也就幾十萬塊錢。你說罰一百萬我們怎麼受得了,於是我就去找物價局的領導,被人家用很不客氣的語言給轟出來了,弄的很狼狽。”

事已至此,該如何解決?當時聯想吸收了不少社會上新畢業的大學生,民主風潮高漲,有年輕人出主意:“我們應該開個記者招待會,把這個情況向社會說明,說明實際上(這種定價)是在抑制住生產力的發展等等。”

回憶起年輕人的血氣方剛,柳傳志笑言:“我聽完了想了半天,本來我也該熱血沸騰了,後來我說你玩兒去吧。”

“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公司好好辦好了,這個是屬於國家的責任,他們要改就好,他們要是真不改,那我就在這兒待着了,我就寧可不動。”這件事最後的解決辦法,是繼續通過中科院的領導找物價局協商,最後減到罰款四十萬。

中國有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一些企業家因爲各種原因入獄時,柳傳志的謙虛和低調讓聯想能穩健航行。

在聯想發展史上,聯想改制是無法迴避的一段往事。

1993年,柳傳志找到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爲手底下的員工要股份。柳傳志表示,高科技的骨幹員工應該擁有一定的股份。但是爲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當時只答應給予聯想員工35%的分紅權,如果想要這部分股份,就得花錢買。

“我就把這個錢攢着攢着,到後來拿攢的錢,到了2001年買了這股份,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我自己覺得正確的做法。”雖然外界對改制不乏爭議,但柳傳志在近二十年後回頭看依然堅定自己的選擇。

90年代初,可謂是聯想的“多事之秋”。

在93年提出改制後,94年又經歷了“倪柳之爭”。

1994年前後,曾做出巨大貢獻的漢卡產品走了下坡路,江河日下。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同時擔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決心創造新的技術制高點,試圖尋求芯片技術上的突破,奔波於上海、香港等地廣納人才,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這項工程又被稱爲“中國芯”。

然而聯想的研發中心非常“燒錢”,沉浸在技術至上的氣氛中,花掉的錢超過利潤的40%。對於倪光南的“中國芯”項目,柳傳志委婉叫停,反對過多投入,他希望在電腦組裝生產線上“賭一把”。對於聯想未來的發展,出現了兩個聲音。

兩人的關係迅速惡化,聯想的每一次工作會議都成了兩人的爭吵會,柳傳志認爲倪光南是在“胡攪蠻纏”,而倪光南則說,“我永遠和你沒完。”他開始向上級控告柳傳志作風霸道,進而控告他有嚴重的經濟問題。

最終,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組調查認爲,“沒有材料證明證明柳傳志同志存在個人經濟問題”。95年6月30日,聯想董事會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聯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在那次會議上,柳傳志幾度落淚。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後來出面解釋:“我們必須在二者之間選一,要麼選柳傳志,要麼選倪光南。我當時的想法是,科學家的人數相對於企業家還是多,企業家在中國是稀缺資源。在二選一的時候,我只能選他。倪光南是個不錯的科學家,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和倪光南同等水平的科學家,人數遠遠多於和柳傳志同等水平的企業家。”

進入21世紀,聯想成了第一批在海外兼併購的中國公司。

2004年12月8日,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IBM PC部門。當時,聯想營業額僅爲30億美元,全球排名在10名以外,一年的利潤也僅爲2億多美元。而IBM PC部門營業額達130億美元,在被收購之前已然虧損2億多美元。

“蛇吞象”的收購震驚了全球科技界。

而聯想最終用了近8年來消化這頭“大象”。整合之初並不順利,文化衝突、高管離職、業績下滑、大量裁員,從2004年到2009年,收購“大象”帶近億美元的虧損。

危難之時,當時已經六十五歲的柳傳志再度出山,擔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擔任CEO,重組公司架構,提高本土高管比重,制定了品牌轉移路線圖---“先把IBM品牌轉移到ThinkPad上,再將ThinkPad品牌轉移到聯想Lenovo上”。

到了2012年,收購的“大象”從一個IBM的虧損部門,轉爲淨利率爲1%-2%的盈利部門。

提及這起創紀錄的收購,雖然過程艱辛,歷經波折,耗時漫長才扭虧爲盈,但柳傳志仍然非常驕傲:“如果當時不做併購,今天的聯想充其量是一個非常平庸的企業,甚至有可能在這幾年被強勢國外企業兼併,落得溫水煮青蛙的結果。”

03

晚年:不讓子女進聯想,各幹各的

有一句俗話廣爲流傳:“年少拼爸媽,中年拼自己,老年拼兒女。”

柳傳志對兒女的安排,可謂是“不走尋常路”。他的女兒柳青如今已是最有名氣的企業家二代之一,在年輕人中的名氣甚至能超過父親。

企業家讓兒女繼承家業,在公司裏擔任要職,似乎是順理成章。連華爲的創始人任正非也不能免俗。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在華爲工作多年,長期擔任CFO(首席財務官)的要職。

柳傳志在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子女沒有在聯想工作,這條路一定是正確的。”

他解釋到,“規則不定則已,一定就要一視同仁”,很多高管的子女都學電腦,都進到公司,真要犯錯誤,處理時會不會看面子,這很難講。他還指出,某個子女進來後會影響其他員工的積極性。

“如果我嚴格要求了兒子,兒子會覺得對他過於苛刻,別人會覺得你其實很照顧兒子。人們總是容易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這是人類的習慣。”他直言。

“所以最好是各自幹各自的,這樣我和兒子平常還能議論議論公司的事。在公司裏面,是上下級,就不能講這些事。女兒做投資,也談一下方法論,研究投資的問題,怎麼去看企業,這是家裏經常研究的話題。”柳傳志解釋,正因爲和兒女不是上下級關係,才能更輕鬆的討論事情。

一代“教父級”企業家,是否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談及對兒女的期待,他說的最多一個詞是—謙虛。

“我兒子從美國回來以後,特別怕讓人家知道,他是我兒子,他怕哪些事做得不好,給我帶來什麼麻煩。後來我跟他們說,你們不必有這個(顧慮)。你們記住嘍,你們如果對人謙虛、平和,而且能做事情,那就是給我加分的,你們說是我的孩子,我一點兒不緊張。”在接受鳳凰網專訪時,他多次提到要謙虛平和。

相比兒子,女兒柳青更爲外界熟知。

圖注:柳青與柳傳志

柳青有着幾乎完美的履歷,畢業於北大和哈佛大學,進入高盛工作。十二年時間內,晉升爲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又於2014年加盟滴滴打車,擔任首席運營官隨後升任總裁。她領導的滴滴在快速發展,也多次陷入輿論紛爭。從身患癌症到爲順風車道歉,柳青的新聞常常出現在熱搜上。

對於柳青的經歷與成就,潘石屹高度誇獎:“上一次聚會的時候,您帶(女兒)過來,從那次認識之後,我覺得(她)非常謙虛,非常地平和。”

柳傳志哈哈一笑,說到:“她本來也沒多大能耐,(應該)謙虛。”

一時間,“女兒不行柳傳志”的標題被刷成了微博熱門話題,柳青幽默轉發並回復:“其實我覺得我還湊活。”

在接受鳳凰網《潘談攝影間》專訪的最後,他留下了一段發自肺腑的感慨:

“人追求成功,覺得很榮耀,那你顯示給誰看?過去講究衣錦還鄉,給家鄉父老看。但像我們這年代的人,我真把我住多大的房子,坐多好的車給我計算所的老同事看?我好意思嗎?像什麼著名的西裝、手錶,現在什麼叫名牌?我也不知道。”他笑言:“沒必要說我也弄塊表,跑到朋友圈顯擺顯擺。”

超脫了物質慾望,到了晚年更多的是精神需求。“越到後來,我也有這個能力,很注意家裏人的情份,(對)公司的同事去關心關愛。”

“生活到最後的時候,會感到挺滿意。有我關心的人,也有很多人關心着我,我覺得這就已經是非常非常高興的事。”

回顧柳傳志的大半生,青年時,雖歷經磨難卻躊躇滿志;中年時,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晚年時子女成器,看淡物質。

《教父》電影中的那句經典臺詞:“我花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或許能讓同爲“教父”的柳傳志感同身受。

多年如一日的謹慎、小心、低調,避免了種種波折和磨難,成就了聯想的穩健發展,讓柳傳志成了一代民營企業家標杆,也讓他在歷經滄桑後有一個高興的晚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