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4個城市啓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2018年7月,銀保監會將反向抵押保險擴大到全國範圍開展。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末,反向抵押保險期末有效保單126件,共有126戶家庭186位老人蔘保。

參保老人平均年齡71歲;人均月領7000餘元,最高一戶月領養老金超過3萬元。

據國內第一單“以房養老”的客戶介紹,他們近85平方米住房的有效保險價值約爲274.4萬元,兩位老人每月共同領取養老金9118.12元。

基本流程

這單業務基本流程是,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居住權,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

老人身故,繼承人向保險公司償還老人所領取的給付金本金及其5%複利,就不影響房屋的合法繼承。

這項“爲老年人提供了存量資產轉換爲養老資源”的惠民政策,在實施5年後,市場爲什麼會反響平平?

難道是中國的養老現狀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峻?

從官方公佈的數據來看,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

而到2050年前後,預計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峯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養老問題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所以,這個理由並不成立。

那麼就要從傳統觀念的角度來看,中國老年人缺乏主動改善養老的意識,養兒防老,資產後傳。

加上,“養兒防老”目前還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和可能,讓很多傳統觀念深厚的國人始終保持觀望態度。

相反,鄰國日本,養老問題更加嚴峻,經過近20年的發展,養老產業相對成熟,近期,在衆多養老項目上,“託老所”的模式脫穎而出,已經達到4.3萬間。

白天在託老所接受照顧,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溫暖的養老模式,像極了我們現在的託兒所。

在託老所裏,早上班車將老人接來,在這裏喫飯、體檢、運動娛樂、洗澡等,一天下來有十幾項活動。

據瞭解,日本託老所大多位於社區民宅內,規模雖小功能齊全,一般20人的託老所配有6到7名工作人員。

老人根據個人情況,每週來託老所2到3天,接受膳食管理、康復訓練、洗浴護理等全方位照顧。

更加人性化的設計,讓這種“託老所”模式在所有養老服務中發展最快。相信在適應中國國情後,這種模式將會被普遍接納。

當配套設施更加完善,養老模式層出不窮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如何體面養老纔是我們將要面對的。

注:轉載請註明來源四海衆投,素材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