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們都很奇怪,孔子嘴上說“述而不作”,卻與弟子一起寫出了中國人的心靈聖經《論語》;老子嘴上說“道可道,非常道;言可言,非常言”,卻寫出了道家哲學的奠基之作《道德經》;莊子雖然嘴上說“大美無言”、“得魚”、“言不盡意”,卻寫出了道家哲學的巔峯之作《莊子》。可見,沉默的人和不會寫作的人,都成不了思想家。

在這幾個思想家中,莊子最“口是心非”,他一下子洋洋灑灑寫了十幾萬字,雖然現在流傳下來的不到10萬字。

莊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位奇怪的大師,《莊子》則是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莊子》被稱之爲“哲學中的文學,文學中的哲學”,也就是說,莊子是哲學家中的文學家,文學家當中的哲學家。

莊子對中國文人和失意的知識分子影響極深。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到魏晉時代嵇康阮籍爲代表的魏晉名士;從“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到“心安之處是吾鄉”的蘇東坡;從辛棄疾到龔自珍,宋元明清時代的文人們,無不是莊子的粉絲,無不是《莊子》一書的忠實的讀者。因爲,莊子不僅爲中國知識分子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美學,更是在文學風格上,與屈原的《楚辭》一起,共同構造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地基。莊子以豐富浪漫的想象,汪洋恣肆的灑脫之風,瑰麗多姿出人意表的寓言故事,超逸絕塵超越俗世生活的哲學心態,滋潤着中國文人的心靈,塑造着中國文人的性格與文章的風格。

現在的《莊子》分內、外、雜篇三個部分,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總計不到8萬字。但據歷史記載,莊子寫了10餘萬字,而現在纔不到7萬多字,也許莊子的文章還不止這些,可能是後世註釋、編輯《莊子》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刪除了一些文章。事實上確實如此,《漢書藝文志》說《莊子》本來有52篇,但現在所存的只有33篇的版本,而這個本子是魏晉時代思想家編輯註釋的,《莊子》的33篇的篇數,也有可能是郭象確定的。之所以說是極有可能,因爲郭象存在剽竊別人著作權的可能。據說,郭象是剽竊了“竹林七賢”之一向秀的著作權。

《晉書向秀傳》中說,向秀“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歷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旨統也,秀乃爲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意思是,向秀註解莊子別具一格,讓讀者讀來心曠神怡,時人的評價是“莊周不死”。而《晉書郭象傳》中則說:“象爲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爲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或點定文句而已”。意思是說,向秀先註解的莊子,然而沒有註解完,剩下《秋水》和《至樂》沒有來得及注完,他就去世了,他兒子年幼不懂事,導致向秀的書外流,這個小人,就把向秀的書佔爲己有,自己又加上了《馬蹄》的註解,於是就成了自己的書了。

這其實反映了文人們對品行高潔的向秀的褒揚,對品行低劣的高官郭象的一種貶斥,而將剽竊前人詩文的帽子扣在郭象頭上。事實上郭象的註解有自己的創作與思考。再說了,現在也就只剩下郭象的版本,我們還真的別無選擇。

讀莊子的書是一種美的享受,但對裏邊的寓言故事卻不可以信以爲真。假如你是孔子的粉絲,你大可不必怒髮衝冠,因爲在《莊子》中,孔子的形象變化多端,他一會兒是道家痛斥的腐儒,一會兒是汲汲於名利的世俗小人,一會兒又是道家弟子,甚至是道家的大師,孔子儼然成了莊子筆下的奴隸,專門替莊子代言。其實你根本就不必生氣,因爲這就是莊子的基本表達形式。

莊子說這種形式叫“三言”,《莊子·寓言》中談到了莊子創作的原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意思是說,莊子將自己的思想繫於別的事物、別的故事之中,他不大喜歡自說自話,因爲那樣看起來沒有權威和可信度,他藉故事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叫做寓言。莊子認爲世俗之中存在着一種同於己則應和,不同於自己則反對的傾向,人類存在自吹自擂的習慣,就像父親不能爲兒子做媒一樣,親生父母讚美兒子顯然是有點虛假和誇大成分,反倒不如借別人的口,比如媒婆,來表達的那樣真實可信。莊子說這種寓言的形式佔了全書的十分之九。

重言是指古人的言論,中國人歷來有尊老尚尚古的傳統,老人之言、古人之言似乎比更容易讓人們相信,雖然莊子認爲古人的知識都是糟粕,但還是喜歡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莊子說這種形式佔到了十分之七。這說明,寓言和重言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寓言當中有重言,重言當中必然有寓言。

卮言指的是無心之言,就是合於自然的、拋棄了主觀成見的言論,這種言論由於不再以人的主觀判斷爲標準,而是以自然大道的價值爲標準,而且是那種不擇時而說的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語,說到底,就是莊子的一些“醉話”,因爲“卮”也有酒杯的意思,因此叫做“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這就是莊子書的體例,鑑於莊子的寓言的寫法,我們讀起來,萬萬不可將他文中的故事當歷史看,或許莊子的書裏面有歷史的影子,但絕不是真實的歷史,因爲許多故事、許多人,都是莊子瞎編出來的,誰讓莊子是一個想象力驚爲天人的思想家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