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军阀集团里,大多以封建宗族、师生关系和籍贯同乡维系。有一路军阀,自清末以来便纵横西北的始终以父子、兄弟继承协力,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三省愈坐愈强,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军政势力。这支军阀就是著名的马家军。

马家军的崛起要追溯到清朝末期的回民起义,当时清政府昏庸腐败,导致了社会混乱。这时有正逢洪秀全太平天国造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向各地摊派沉重赋税,进而又激起民变。

回民起义最初仅是内部教派之争,但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作用下,最终成了农民起义,然后就有了左宗棠陕甘平乱。左宗棠所率湘军、楚军皆为身经百战之精锐,然而刚一进入陕甘就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念平生足迹未履关陇,所部均南人,不习北方战事”。所以河州义军领袖马占鳌父子请降时,左宗棠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马占鳌父子也是不负众望,很快荡平各地义军。左宗棠用兵新疆时,湘军成军已久,将士思归厌战,而且又不善骑马。为了速战速决,不得不依靠回民马队打先锋。他们随湘军转战千里,由于战功显赫,最终脱离湘军系统,自立门户。

马占鳌去世后,马安良接替父职后,归属于董福祥所指挥的甘军部队(后改编为新军武后军),跟随董军在京师一带受到锻炼、发展。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马安良率众护驾,亲自掌舵,护驾过河,搏得了慈禧的赏识,从而跻身正规官军的行列,步步升迁,爬到了总兵和提督大员的高位。

马占鳌虽然没做什么大官,但他的儿子马安良最后却落得一个”西北天子“的称号,他的部将马海晏、马麒等人后来都成了封疆大吏,而马麒就是后来西路军侩子手马步芳的父亲。

清帝退位后,国家权力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西北诸马的政策是不管谁上台,我都第一时间拥护。西北物产不丰,军阀也不愿染指,所以民国初期才出现了内地军阀混战不断,西北长期和平的局面。

马家军逐步走向正规化在马洪逵、马步芳等新军阀接手后。而马家军最著名的存在,莫过于制造了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次败仗。马家军的战法,是西北独有地区的传统战法。河湟骑兵自古机动灵活,历史上但凡中原军队进西北,不加以深入研究,就会吃大亏。

当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兵力骤增,陕北的资源已经养不起那么多部队了。红四方面军兵力武器最强,再出去开辟一块新根据地,就成了当时的必然选择。

于是四方面军为了开辟新根据地,打通国际道路,向西走上了对抗马家军的道路。骑兵的天敌是火炮和连发机枪,对于当时连步枪都配不齐的红军而言,打马家军的骑兵,谈何容易?红四方面军的战士多为四川人,此前碰到的骑兵最多就是在过草地时川军的骑兵团。马家军骑兵的规模和力量岂是零零散散的川军骑兵能比?习惯了在南方钻山入林,突然在广袤的西北戈壁滩上同大批骑兵作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于是,马家军不与红军正面硬打,发挥骑兵特长,天天将红军的后卫部队截取一部,从武威到嘉峪关,截取了相当一部分兵力。这种切尾的办法,红军只能忍痛,不可能回头护尾。红军如果凭城坚守,就大力围攻。疲劳追击使红军的休整和给养都成了问题,守城也守不住。

马家军一见红军炊烟,疾驰而来,把来不及吃的饭锅挑翻就逃走。用着红军用过的游击战那一套,让红军苦不堪言。

解放战争期间,第一野战军有了一定数量的炮兵,也装备了连发武器(前后通过打击胡宗南获得了11个旅的装备),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红军的装备水平。在重炮和重机枪面前,马家军的骑兵优势荡然无存,如果再依靠骑兵冲锋,只能是送人头。

其次马家军特别是“青马”和我军仇深似海,所以兰州战役打响的时候,我军人人请战,各个争先,只用了14天时间就攻克了马步芳和马继援号称“铜墙铁壁”的兰州,一举歼灭“青马”主力27000多人。兰州战役不仅使“青马”遭到了歼灭性打击,还打开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新疆的门户。不久后马鸿宾率部向我军投诚,而马鸿逵的主力则在金灵战役中被杨得志的第19兵团歼灭。至此,在西北横行了数十年之久的马家军全军覆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