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軍閥集團裏,大多以封建宗族、師生關係和籍貫同鄉維繫。有一路軍閥,自清末以來便縱橫西北的始終以父子、兄弟繼承協力,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三省愈坐愈強,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軍政勢力。這支軍閥就是著名的馬家軍。

馬家軍的崛起要追溯到清朝末期的回民起義,當時清政府昏庸腐敗,導致了社會混亂。這時有正逢洪秀全太平天國造反,爲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廷向各地攤派沉重賦稅,進而又激起民變。

回民起義最初僅是內部教派之爭,但在各種社會矛盾的作用下,最終成了農民起義,然後就有了左宗棠陝甘平亂。左宗棠所率湘軍、楚軍皆爲身經百戰之精銳,然而剛一進入陝甘就發出這樣的感慨:“自念平生足跡未履關隴,所部均南人,不習北方戰事”。所以河州義軍領袖馬佔鰲父子請降時,左宗棠給予了極高的禮遇。

馬佔鰲父子也是不負衆望,很快蕩平各地義軍。左宗棠用兵新疆時,湘軍成軍已久,將士思歸厭戰,而且又不善騎馬。爲了速戰速決,不得不依靠回民馬隊打先鋒。他們隨湘軍轉戰千里,由於戰功顯赫,最終脫離湘軍系統,自立門戶。

馬佔鰲去世後,馬安良接替父職後,歸屬於董福祥所指揮的甘軍部隊(後改編爲新軍武后軍),跟隨董軍在京師一帶受到鍛鍊、發展。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離北京。馬安良率衆護駕,親自掌舵,護駕過河,搏得了慈禧的賞識,從而躋身正規官軍的行列,步步升遷,爬到了總兵和提督大員的高位。

馬佔鰲雖然沒做什麼大官,但他的兒子馬安良最後卻落得一個”西北天子“的稱號,他的部將馬海晏、馬麒等人後來都成了封疆大吏,而馬麒就是後來西路軍儈子手馬步芳的父親。

清帝退位後,國家權力掌握在北洋軍閥手中。西北諸馬的政策是不管誰上臺,我都第一時間擁護。西北物產不豐,軍閥也不願染指,所以民國初期纔出現了內地軍閥混戰不斷,西北長期和平的局面。

馬家軍逐步走向正規化在馬洪逵、馬步芳等新軍閥接手後。而馬家軍最著名的存在,莫過於製造了我軍歷史上爲數不多的幾次敗仗。馬家軍的戰法,是西北獨有地區的傳統戰法。河湟騎兵自古機動靈活,歷史上但凡中原軍隊進西北,不加以深入研究,就會喫大虧。

當時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兵力驟增,陝北的資源已經養不起那麼多部隊了。紅四方面軍兵力武器最強,再出去開闢一塊新根據地,就成了當時的必然選擇。

於是四方面軍爲了開闢新根據地,打通國際道路,向西走上了對抗馬家軍的道路。騎兵的天敵是火炮和連發機槍,對於當時連步槍都配不齊的紅軍而言,打馬家軍的騎兵,談何容易?紅四方面軍的戰士多爲四川人,此前碰到的騎兵最多就是在過草地時川軍的騎兵團。馬家軍騎兵的規模和力量豈是零零散散的川軍騎兵能比?習慣了在南方鑽山入林,突然在廣袤的西北戈壁灘上同大批騎兵作戰,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於是,馬家軍不與紅軍正面硬打,發揮騎兵特長,天天將紅軍的後衛部隊截取一部,從武威到嘉峪關,截取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這種切尾的辦法,紅軍只能忍痛,不可能回頭護尾。紅軍如果憑城堅守,就大力圍攻。疲勞追擊使紅軍的休整和給養都成了問題,守城也守不住。

馬家軍一見紅軍炊煙,疾馳而來,把來不及喫的飯鍋挑翻就逃走。用着紅軍用過的游擊戰那一套,讓紅軍苦不堪言。

解放戰爭期間,第一野戰軍有了一定數量的炮兵,也裝備了連發武器(前後通過打擊胡宗南獲得了11個旅的裝備),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紅軍的裝備水平。在重炮和重機槍面前,馬家軍的騎兵優勢蕩然無存,如果再依靠騎兵衝鋒,只能是送人頭。

其次馬家軍特別是“青馬”和我軍仇深似海,所以蘭州戰役打響的時候,我軍人人請戰,各個爭先,只用了14天時間就攻克了馬步芳和馬繼援號稱“銅牆鐵壁”的蘭州,一舉殲滅“青馬”主力27000多人。蘭州戰役不僅使“青馬”遭到了殲滅性打擊,還打開了進軍青海、寧夏和新疆的門戶。不久後馬鴻賓率部向我軍投誠,而馬鴻逵的主力則在金靈戰役中被楊得志的第19兵團殲滅。至此,在西北橫行了數十年之久的馬家軍全軍覆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