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轉衰時期,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他以一介書生之身,建立湘軍、平定叛亂、整肅政風、倡導洋務、開啓“同治中興”,使久染沉痾的滿清王朝在大廈將傾之際又得以延續半個多世紀之久!可以說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的曾國藩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崛起對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作爲晚清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在曾國藩的倡議下,清朝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等等。諸多的歷史功績也讓曾國藩成爲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爲我國積累了大批優秀人才。然而,有許多讀者不知,除了生前爲大清朝培養了衆多人才外,曾國藩在病危託付後事時,面對李鴻章詢問何人可堪大用,他也曾說出了五個頂尖人才爲後世稱讚!

熟悉曾國藩的人都知道,曾國藩的一生辦過很多大事,而且運用的手段都是非常高明,後被人推崇爲千古第一完人。但其實早年的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特別高,曾國藩出生於普通耕讀家庭,祖父曾玉屏少文化,父親曾麟書更是前後考了十七次,才高中了一個秀才。而曾國藩的科舉之路,一開始也和他父親有點像,前六次考秀才都失敗了,直到第七次才勉強中了一個秀才。爲什麼說他是“勉強”呢?因爲他的名次是倒數第二。

可以說曾國藩的科舉並不盡如人意,在隨後的會試中他也是多次落第,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曾國藩才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功登第,位列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同進士不是進士出身而按進士出身對待)。而正是因爲同進士出身的身份,多年以後有人在其面前以“如夫人”作爲下聯對上聯的“同進士”而引得其大發雷霆。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好在,科場的失意只是暫時的,曾國藩自從踏上仕途之路後,很快就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隨後的朝考又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因此親拔其爲第二,選爲翰林院庶吉士。

曾國藩自28歲高中進士,到38歲做翰林,任侍郎,從中進士開始,憑藉着堅韌不拔性格十年七升,連躍十級,步步升遷成爲二品大員,可謂是創造了清朝官場的奇蹟!然而,不僅如此,緊接着曾國藩又在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的情況下臨危受命辦團練,組建湘軍,經過長達12年的浴血奮戰,曾國藩的湘軍最終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平定了這場歷經咸豐、同治兩朝,幾乎滅亡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

最終曾國藩歷盡艱辛爲清王朝平定了天下,也因此被封爲一等勇毅侯,成爲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成爲當時文人墨客敬仰的對象。而縱觀曾國藩一生所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尤其是平定叛亂、力挽狂瀾這種非活即死、創造歷史的大事件面前,沒有一大批人才、沒有一大批忠勇死士,是不可能實現的,可以說曾國藩能成功無疑與他獨特的識人和用人高招,是密不可分的。

關於用人,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至用人一節,實爲萬事根本。”意思就是說但凡想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什麼比識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每當閒暇,曾國藩都會找機會接見部下,物色人才。

據史料記載,有一次,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就曾帶着三個人來拜訪,打算讓老師看看哪個可委以重任。當時,恰巧曾國藩有事外出,回來後,得知李鴻章帶人來見,便仔細觀察府裏那幾個陌生的面孔。最後,還沒等李鴻章向曾國藩請教此三人如何的時候,曾國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左立者忠厚老實、小心謹慎,安排後勤管理工作;中間者心思飄浮、無所用心,無法勝任要職,可安排閒雜事等;右立者直率忠勇,可堪大用。”

果不其然,後來左立者幹事謹慎,從無差錯,成了後勤的一把好手;中間者則被朝廷革職查辦;唯有右立者後來成爲淮軍名將、官至臺灣巡撫、兵部尚書,在臺灣大敗法國侵略者、被譽爲“臺灣近代化之父”的劉銘傳。

由此可見,曾國藩識人之明名不虛傳!

在晚清時代很多大人物如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劉榮、鮑超、丁日昌等人都是曾國藩發掘舉薦的人才,他們在修身、齊家、從政、治軍和學術等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僅此一面曾國藩便堪稱是將察言觀色發揮到極致的人,從中延伸出來的“識人之明”這種能力,不僅讓他成爲桃李滿天下的名師,更是爲晚清時代培養出了很多人才,成爲那個時代最亮的明星。

但要說曾國藩最得意的門生,還要數被慈禧太后視爲“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了。李鴻章一生都以曾國藩的學生自居,在科舉以後便投到了曾國藩門下做幕僚,二人情同父子,李鴻章也因曾國藩的敲打指點青雲直上。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政晚清三十餘載曾國藩走到了人生盡頭,在臨終的前一段時間,曾與李鴻章見面託付後事,並且叮囑他,一定要注意培養後人,承先啓後。

而作爲曾國藩最得意的弟子,李鴻章深知老師曾國藩是個正人君子,經常以儒家聖賢爲人生的最高追求,極少在背後評論時人。於是李鴻章便詢問:“何人可堪大用?”曾國藩思考片刻說出了五個名字——左宗棠(文襄)、彭玉麟(剛直)、郭嵩燾(無諡號,可謂“遠識”)、劉長佑(武慎)、沈葆楨(文肅)。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他們都是頂尖人才,亦是國家棟梁。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午後在花廳散步,因腳麻倒在了兒子曾紀澤的身上,當天晚上一代名臣曾國藩就這樣走完了他光彩奪目的一生,享年62歲。清廷聞訊,舉朝震驚,下旨追贈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但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甚至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