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日军侵占沈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由此揭开。

之后的历史,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将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九一八事变”中的多种历史可能。

第一种可能:张学良率东北军拼死抵抗,坚守东北

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六十余载的西式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当时在整个亚洲已经是首屈一指。更何况,其“侵华”国策经多届内阁的一再贯彻渗透,也早已经广得民心。

东北军加上关内乌合之众一盘散沙的各路军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军队独立且完全战胜日本军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可能性不大,并不等于就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实力固然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但一时一地的得失也会受兵将素质、战术谋略等偶然性因素所影响。

东北王张作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东北地区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东北地区是当时中国工业及经济实力最发达的地区,三十万东北军也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

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是中华民国当时最强大的军阀,其实力远在其他各路军阀之上,曾直接左右了中原大战中南京国民政府的命运。

有此实力若能殊死一搏,或许可有一线胜机。至少取得一种阶段性胜利,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当时日本在东北全境的所有驻军加在一起也不到三万,东北军可是有二十万驻守东北啊(其余十万在关内)。

二十万应该是三十万对三万,十对一的比例,日本从朝鲜乃至本土集结并增兵至东北需要一定时间,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要拼死抵抗,完全是有可能守住东北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中华民国若举全国之力与日本在东北地区形成长期的战争对峙局面也是有可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

如果抗日战争能一直只局限于东北,对中华民族而言那将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如果日军一直未能全面占领并受困于东北,在三七年会不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未尝可知。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也将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张学良将成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其地位也会远高于后来所有的国共抗日名将。被东北战争洗礼过的东北军将变得更加强大到没有对手,对国内其他军阀乃至北伐胜利的蒋系黄埔军都将具备着绝对的优势。

张学良也会因此获得和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巴顿、麦克阿瑟、尼米兹、蒙哥马利们一样的历史地位,成为跻身二战名将之林的唯一中国将领。

张学良更是可能凭此不世功勋及所领东北军,成为中华民国实权意义上的一号人物。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样,这样的结果对于蒋介石而言是万难接受的。

第二种可能:张学良率东北军抵抗失败,东北沦陷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对东北亦势在必得。正如上文所说,即便张学良率东北军拼死抵抗,再加上关内中华民国各路军阀们的有限支援,最多支撑个一年半载,受实力所限,长期守住东北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日本从朝鲜及本土大规模集结并向东北增兵,时间也不会太长,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弹丸岛国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会一样占领东北。

尽管如此,小编依然觉得这是历史最应该有的模样。毕竟,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是所有军人军队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如果张学良率东北军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者,人在城在、城破人亡,直至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无论其本人是战死东北还是撤回关内,都不失为民族英雄。

那个拼枪的年代,拼光了东北军的张学良,对蒋介石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死,国民政府会给予其至高哀荣;生,蒋委员长也会对其赞誉有加。

这样的结果对蒋介石而言,虽然偶尔可能会感到心里不舒服,但还不至于无法接受。失去了东北军的张学良,就算成为中华民国的图腾,也不会对蒋介石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以蒋介石的政治智商,应该足以应付这样的结果。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样的结果可能对张学良本人不太公平,但是三十万东北军对日军的巨大消耗,也会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产生深远且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种可能暨历史:张学良率东北军“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

历史是在所有的可能性中,张学良选择了一个貌似对自己最好的结果,以“不抵抗”之令将东北几乎是拱手相让,而以此保存了所谓的东北军的实力。

东北军的“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下的,那么张学良又受命于谁?

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并进而侵占沈阳,如此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东北军是战是退或是和,副司令张学良不可能不上报并请示总司令蒋介石。

1991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决策完全是自己和东北地方高层的行为,与蒋介石无关。

可以确定,无论是九一八爆发之际,还是之前之后,关于日军动向东北军应对及东北局势,蒋张正副司令之间应该是有过不止一次的沟通。

最有可能的是,蒋介石至始至终未曾给过张学良任何明确的指示,这当然也是蒋作为一名优秀政客最擅长的伎俩。

以蒋介石的智商,不可能不明白一旦日军动手,东北断难守住;他也更深刻知晓如若张学良率东北军奇迹般的胜利,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如果蒋介石下过“不抵抗”的命令,如电文之类的,那么九一八之后张学良根本不需要等到三六年才发动西安事变,他可以分分钟置蒋于死地。

如果蒋介石下过“抵抗”的命令,那么九一八之后,以他的性格会解散东北军,并把张学良直接送上军事法庭的断头台,又何至于囚禁半个多世纪。

抵抗或不抵抗,如此明确无误的电文命令,一旦公诸于世,对蒋介石而言,都将会带来巨大的几乎是无法承受的现实和历史压力。

不抵抗——他将极有可能自此退出最高政治舞台,甚至有可能以死谢罪。

抵抗失败——以蒋介石当时对中华民国的实际控制力,难保不被他人所取代。

过,他人受过,就成了当时对蒋介石而言最好的结果。

所以,小编认为:关于九一八,蒋介石说过,但又什么也没说。

在蒋介石闪烁其词的言语中,张学良只读出了对自己和东北军最有利的内容,弃守东北退至关内,以保存实力从长计议,东北危局之解决谋求国际调停。

既没有继承其父的大义气节,也没有学到其师的胆识武略,倒是从一大堆情人那里学来了女人的软弱,和本庄繁一样蒋介石也深悉张学良的少不更事。

张学良最终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本庄繁们的日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而蒋介石也彻底消除了潜在的最大政治和军事威胁。

九一八事变,历史选择了张汉卿,他本来也有机会登上历史之巅,遗憾的是他最终选择了辜负国家辜负民族辜负历史。

张学良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那也是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悲剧。

说到底,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客观上有我们当时实力过于贫弱的原因,主观上则要归咎于老蒋的老奸巨猾和少帅的少不更事。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品史。东三环的秦玉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