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話題總能引人發夢,從隆中對到街亭,無數人蜀迷一次又一次地叩問,一次次地夢迴那個浩蕩的時代,想替古人出一把力或弄明白一些事情。

今天我再次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隆中對那麼令人神往,劉備集團在隆中對後走進轉折點,差點成功復漢。那麼,在隆中對的提出者諸葛亮眼裏,佔有荊益兩州真的能奪取天下嗎?

個人的答案是:不能。

按照隆中對的策劃,佔有荊益是前提條件,還有一個必須條件是“天下大亂”。所以諸葛亮應該知道以荊益之力並不能吞併天下。

如果沒有佔有荊益,即使天下有變也只能乾瞪眼。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北征烏丸之戰時候的劉備。

曹操和袁紹相爭,劉備看到機會在汝南搞事,但是幹不過啊。

曹操北征烏丸,劉備又看到機會,勸劉表進軍中原,這可是曹操也提心吊膽的事。但是劉表拒絕,劉備只能乾瞪眼了。

乾瞪眼,就是沒有實力只有機會的人的下場。

假設官渡之戰,劉備依然是坐擁徐州的劉備,

北征烏丸時,劉備掌握荊州,那麼結局又會不會有所改變。

所以說,隆中對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跨有荊益”簡化一點,就是一句雞湯“在機會到了之前,先培養自己的實力”。

而當時的天下,河南河北都已經是曹操的,江東是孫權的,諸葛亮很明白,憑劉備的實力這兩個人都解決不了。所以只能挑軟的掐,很不幸的,劉璋能力不夠,至少比不上劉備。而劉表年紀確實大了,內部又不穩定。

這一種內部不穩定,讓劉備有可乘之機。

即使曹操沒有南征,在劉表死後,相信劉備勢力也會扶持劉琦和蔡氏勢力爭鬥荊州。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除非劉備放棄他的野心。否則,等蔡氏掌權,劉備也是死路一條。再者,如果劉備真是迂腐的人,也不會對劉璋出手了。

所以說,隆中對的本意並不是一個必勝的戰略規劃,而是爲必勝戰略規劃所鋪墊的一個前提,簡單來說,就是創造必勝的機會。再深化一些來說,就是在勝利之前,先創造勝利的條件,然後取得勝利。

所以說,諸葛亮並不認爲據有荊州何益州就能奪取天下,而是認爲劉備在對抗曹操的機會出現之前,先要將自己的勢力極可能地壯大,而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勢力最大化的唯二可能。

其實,如果說劉璋是另一個孫權,益州是另一個江東,那麼隆中對裏,l劉璋就會和孫權享有一個地位”可與爲援而不可圖也“,那時,諸葛亮只能勸劉備好好經營荊州,和鞏固長江盟友,然後等天下有變直取襄樊,勸劉璋出關中,孫權擊淮南了。

等佔了襄樊,攻取南陽之後,繼續攻打中原,最後一統天下。

什麼,你說這樣很胡扯?

但是你總要得給老闆信心吧,總不能說老闆,我們怎麼樣都贏不了曹操的,死了這條心吧。

智者出計,總喜歡上中下三策。其實,計策雖然有三條,但是正確的往往只有一條。例如李密給楊玄感的計策,例如龐統給劉備的三策。這一條正確的計策之所以正確,是因爲它最符合實際情況,最能和客觀相吻合。

如果說隆中對諸葛亮也給劉備上中下三策。

上策,肯定是先佔荊州,後據益州,最後攻打江東,全據上江流域然後和曹操對壘。

但是這一策不可能實行,因爲孫權太強,江東太難打了。假如孫權管治下的江東和益州管治下的劉璋一樣,你看諸葛亮會不會勸劉備先收拾江東?

但是孫權不是劉璋,所以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很顧忌江東。

中策就是隆中對中提出的跨有荊州和益州,聯合孫權,君主出關中,偏將出南陽。

下策當然是佔荊州,然後和孫權、劉璋聯盟。但是這個計策明顯不可能。劉璋能力不行。別的不說,劉璋要攻打關中,還得先過張魯這關。事實上,劉璋被張魯欺負得死死的。

既然劉璋幫不了忙,那就只能先收拾劉璋了。

以上並沒有貶低諸葛亮和隆中對的意思,作爲蜀漢粉一枚,也不可能去做這些事。

想起高中的事。高三時,老師叫大家寫下自己想考的大學,我一看,嗯,“中山大學”。後來還正正經經地把考上中山大學的計劃寫了出來。

結果……太丟人了。

其實,做計劃時只要貼合實際,保持客觀。一般來說,保持客觀的計劃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計劃。至於能不能實現目標並不重要。如果說一定要能實現目標纔去做計劃或執行計劃,那很多人都要倒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