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我們現在離飢餓很遠,因爲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喫飽喫好的。當我們走進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擺放有序,每種產品都有很多種供我們選擇,大米、白麪的價格也能接受,那麼是不是我們不用擔心糧食是否夠喫的問題了呢?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一句話: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現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衆所周知,我國的地大物博,我國的國土面積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但是相對應的,我國的人口數量卻是世界上最多的。

這就意味着,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很少。而且近代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因爲各種環境問題,我們還需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耕地的逐漸減少是不可避免的。

化肥的大規模使用顯著提升了糧食的產量,但是也帶來了土地板結,水體污染等問題。

我們一直以來自豪的就是我們用世界上約8%的耕地養活了約18%的人口。隨着全面小康的建設,越來越多的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必再擔心喫不飽的問題。但是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們已經遠離飢餓了呢?

其實並不是的,我們現在能喫飽是因爲有很多人在爲我們喫飽而努力。

網上有一句話,當你輕裝前進,總有人爲你負重而行。

首先是廣大的農民,他們在土地上辛勤勞作。從小我們就學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糧食的收穫得來不易,我們要感恩他們辛苦的工作。

還有很多農業科學家,我們最熟悉的當屬袁隆平。他們也在辛苦的研究農作物,研究怎樣才能在同樣的土地上生長更多的糧食。

袁隆平團隊除了雜交水稻,還有一個研究成果,就是在鹽鹼地上種植農作物,還能將鹽鹼地改造成適合普通農作物生長的土地,不得不說真是非常了不起。

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農業科學家們,爲糧食的增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家可能還記得,以前的糧食是需要憑票購買的,那個時代並沒有過去很久。在1993年的時候,糧票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且今天相較以前,我們的需求也隨着糧食產量的增長而增加了。

在1984年,我們人均消費肉類約15公斤。在今天,這個數字是以前的四倍。

我國的糧食產量在201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6.5億噸,但是我們還是從國外進口了各類糧食1.2億噸。

我國進口量最大的作物是大豆,主要的用途是用來榨油,榨油後的豆粕用作飼料。

我們主要進口的是美國和巴西的轉基因大豆。早年間,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很多,但是隨着國外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自己種植的大豆和進口大豆從產量、質量、產油率等多個方面都有較大差距。而且隨着人們對水稻需求的增加,種植大豆的就越來越少了。

2018年中美貿易戰,我們防守所倚仗的就是我們大量進口大豆的需求。

肉、蛋、奶甚至酒類的生產都需要糧食。3斤多的飼料大約能轉化成一斤豬肉,兩斤多糧食轉化一斤雞肉,釀酒也需要大量的糧食。所以,我們糧食的產量並不能充分的滿足需要。

除去糧食的進口,我們也有很多肉類的進口。如果你去過大型的農貿批發市場,也許見過大大的白箱子,上面印着202,這是從德國202廠進口的豬肉產品。

筆者在餐飲行業工作,在大型餐飲企業,一般都會使用進口的豬產品、牛肉、蝦,而且數量不菲。

於此相對應的是,我們很多人不好的習慣,點過多的菜,而且不打包。不好的習慣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保持良好的習慣,可以減少糧食的浪費。

正規的飯店,客人剩下的東西都會倒掉,變成了餐廚垃圾。在很多年前,有人會收集飯店的泔水餵豬。隨着行業管理的提升,現在的餐廚垃圾都會專門回收處理。但是倒掉的食物,真的是再也沒有什麼價值了。

在全世界,有10%的人面臨着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危機。

美國很發達,但是美國就是全世界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前輩爲我們今天幸福生活所做的巨大犧牲。在今天,我們生活條件好一些之後,我們還是要記得我們的優良傳統。

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