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英雄张逸民回忆录52

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全部解放以后,我的心就已经飞到福建前线了。甚至可以说,我的全部精力都已集中到海峡了。参加完全国英模访京国庆观礼团后,我不顾一路车船颠簸劳累,就是一门心思想能更好地完成领导赋予自己的战斗使命。当前,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结合观察与思考,将快艇部队的战例学好、经验要全面汲取、教训要全面接受。

张逸民参加国庆英模观礼活动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从1955年至1957年间,我看了许多军事理论书籍,以求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其间,我读得最多的,就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学习,说是休息也行,说是一种充电也行。反正时间在我身上一点也没浪费,学习就是我的高级休息。我这个人,像是为战争而生,又随时准备为战争而死,一生的心思和心血,全是学习打仗、思考打仗。打胜仗就是我努力的全部。我懂得有的人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我一生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护国的勇士而已,毫无其他。

1955年10月24日,根据海军的命令组建了海军快艇第六支队。快艇第1大队归快艇六支队建制领导。支队成立后的当年11月底,决定快艇1大队1中队6艘艇的全部建制人员,到福建三都岙,以“换人留艇”的办法替换31大队2中队。原因是这时快艇31大队有接收新快艇装备的任务。我们换艇后,立即开始了在闽北的战备值班。此刻,我们1中队建制不全,艇长只剩下我、武小斯、程全茂3人。大队遂将2中队的于吉水、刘春志、尹大法调入1中队。王政祥被判刑后,崔进喜调任1中队中队长。临下福建前,又将2中队政指李春阁调来1中队任指导员。

1956年1月1日,我们中队全体人员从宁波汽车站包乘两台大客车,早6点就从宁波站出发了。1月1日这一天,巧逢这条自宁波直通福州的沿海交通大动脉正式通车。整个宁波站都在敲锣打鼓地庆祝,真是好热闹的时刻啊。而我们这两台大客车又是从宁波站开出的先头客车,沿途尽是彩旗飘舞,歌声和锣鼓声不绝于耳。此时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两台大客,成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大明星了。沿途,特别是山区人民,都争先恐后跑上公路来参观。这一路,群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我们深受感染。

大概是第二天上午11点左右,我们的客车行至温州以北的山区,老远我们发现路边一位女教师带着一群小学生,不停地向客车摇晃着手里的一面小红旗。客车司机开近后很有礼貌地停下车,问有什么事。女教师说:“我们小学就这五六十名小学生,我带着他们一大早跑了十多里山路,就是想让孩子们看看什么是公路?什么是汽车?汽车又为什么会自己跑?”

听到女教师的讲述,我们全体人人员下了车,请孩子们上车,让他们看个够。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汽车,都被这新鲜玩意吸引住了。有的头都伸到车底下,想搞明白这汽车为什么会自己跑?当然喽,这简单的一看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弄明白的。但祖国未来的发展,毫无疑问都寄托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了。

到了浙闽交界处,又见到有两名头上缠着红毛线的妇女,也分不清是姑娘还是已婚的妇女。在拐弯处,车子被叫停了。问她们有什么事?她们说:“没坐过汽车,就想坐坐,坐多长都可以,能让坐坐就行。”

于是,崔队长让她们上车,让了个座请她们坐好。坐了一两公里就下车了,她们一再道谢!我想,我们这些老兵,已视乘坐汽车为家常便饭,可在中国还有这么多的老老少少连见都没见过,中国太需要修路、太需要汽车工业了。

从宁波到宁德,这段路不算太长,可我们一连走了8天。那时候,路在名义上是修通了,可实际并没有真正通。许多渡口还没有架上桥,只好靠摆渡通行。而这摆渡的名堂又很多,有最原始的人工牵引的、有渡船式摆渡的、有用竹篙撑着摆渡的、也有用机帆船拼拖的。一有坏天气,则全线停摆。这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沿海交通的现实。一句话,国力不足,这是一种无奈。

我们是包车去福建,但买票则是分段买的。第一段买票买到温州。温州以后只好一段一段买票乘车。我们在温州就等了两天,让我感到这次虽是军队集结行动,同样也是要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到第八天吃中午饭时,我们总算到了宁德。接下来,从宁德到三都岙海军驻地就只有靠两条腿走了。虽说图上看似很近,最多也就是30公里嘛。但这其中很多人都没太走过路,这30公里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千辛万苦,晚八点多全队人马总算走到了飞鸾,在飞鸾由巡防区派船送我们到了三都。最后终于到了快艇31大队2中队的驻地。

到了三都岙的第二天,一大早,两个中队就开始交接艇。我们2中队各艇序列是:1号艇于吉水,2号艇张逸民,3号武小斯,4号程全茂,5号尹大法,6号艇刘春志。这6名艇长的军衔是:于吉水海军少尉,张逸民海军中尉,武小斯海军中尉,程全茂海军中尉,尹大法海军上尉,刘春志海军上尉。中队长崔进喜海军大尉,指导员李春阁海军大尉。

交接艇一切顺利,一个上午就交接完了。吃完午饭,2中队集体乘车返牛轭港了。

第三天上午,驻守三都岙的福建三都巡防区陈雪江主任突然来到了我们中间。事先连个电话也没打,突然到访,突然现身,真把我们搞得手忙脚乱。这次匆匆到来,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也格外显示他的个人风格。那时陈雪江在东海舰队可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重要人物。论功劳,打破长江口蒋军海上封锁的,当属陈雪江等两三个英雄人物。我看的书多,听战友讲的也多,用“羡慕已久”这个词汇是再恰当不过了。

陈雪江首先到了中队部,由中队长和指导员陪同,来到了水兵宿舍。那时我们这些艇长们都是跟水兵住在一起的。当时艇员大都在艇上保养而艇长们在家正准备开会。

陈雪江在我的心里他既是英雄人物,又是带兵有方的干将。但近距离一见,其人其貌与我想象中的英雄形象实在是大相径庭。他身高大约在1米6左右,走路是八字脚,又是溜肩,带上肩章,两边都长出一块儿。那副脸又黑又瘦,长相又很老气,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军官的帅气,反而倒像个农村的老太婆。面对其貌不扬的陈雪江,我突然想起一句古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支撑一个人顶天立地的主要是精神内涵,所以我对这位浑身土气的巡防区掌门人倍感亲切。

交谈中,我发现陈雪江主任还很幽默,不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说到三都巡防区保障条件很差,陈雪江说:“我这里是穷山沟,两手空空,没法保障你们哟,真的很惭愧啊。你们是肩上扛的洋枪洋炮,我却背着套筒枪,打的是乡公所。”

大家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他对我说:“青年人,你笑什么?”我说:“首长,你说话很逗,你哪里是背的套筒枪啊,你是我们东海舰队鼎鼎大名的大英雄啊。在东海,你的名字,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得啊?你背的可是三七炮啊!”

陈雪江接过话来说:“你们有什么要求,说吧。凡是我能办到的,马上就办。凡是我不能办到的,会马上向上级申请、报告。”稍微等了等,我就站起身来说:“首长,我有个问题。”他说:“年轻人有什么要办的,就直截了当讲好了。”

我说:“我们刚到三都岙,就是对这里的海区不熟悉。如果有可能派条船送我们在三都岙内港、东冲及东冲外面几个岛子去转转。如果行,能到黄岐半岛、闽江口及闽中去熟悉一下海区就更好了。”

我一说完,陈雪江立即表态:“年轻人,我支持你们去熟悉海区。这里我说了算数,最近就可以去。至于闽江口、闽中,我得向上级申请报告。我想,上级会支持你们熟悉海区这个想法的。稍等一等,一旦有了消息,我会马上通知你们的。”

陈雪江果然是干事果断的人,第二天,三都巡防区就从东冲29大队派来了一艘护卫艇,专门协助我们熟悉海区。领队的指挥员就是马干。从此,我在闽北结识了战将马干,真是一生之谊教育极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