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暴卒

公元1735年阴历八月二十二日晚,一生充满争议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暴卒,终年五十八岁。作为用雍正皇帝的接班人乾隆皇帝,在其父的葬礼上哭的死去活来,此刻乾隆将孝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官员看了无不动容落泪。

《清高宗实录》记载,新君对于丧礼上孝子的所有规定动作,都演出得十分尽力,十分到位,十分令人感动:大殓之际,他“痛哭失声,擗踊无数”,就是说无数次挣扎跳跃,拦着不让人盖上棺材。“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声,一整天水浆不进,群臣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皇上悲不自胜,左右都感动哭泣,弗敢仰视”。

1,古今最为憋屈的皇帝

虽然在雍正皇帝居丧期间,乾隆皇帝的行为举止让人们对他的孝子形象无可挑剔,但是从后来的种种迹象上来看,乾隆皇帝对父亲的真实感情是否真实,是否只是一场政治作秀?在这里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早在孩提时代,少年弘历对父亲雍正就缺少亲近感。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四阿哥胤禛向来就以冷面王爷的形象示人。不光对待外人刻薄异常,对于自己的儿子弘历也因为寄予厚望,教育起来也是异常严苛。在弘历看来,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康熙和蔼可亲的性格比起来,父亲的暴戾脾气让少年时代的自己总是心惊胆战,深怕自己那件事没做好而受到父亲雍亲王的指责。

父祖两代人截然相反的性格,让弘历对皇爷爷康熙怀念了一生;而对于生活了25年的父亲雍正,乾隆可以说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在雍正死后的漫长岁月里,乾隆很少有怀念的语句提到他,偶尔提到也是语气平淡的很。

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即使身前有再多的争议,历史最终也会给他一个最公正客观的评价。实则不然,其实历史有时候也是最不公平的。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只是因为性格或者某方面的缺陷而受到了世人无尽的诋毁,把他们生前的所有功劳都抹除干尽。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就是众多蒙冤者的典型代表。

雍正影视形象

雍正统治清帝国的13年时间里,是大清王朝发展史上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段。康熙晚年诸事宽纵,且为太子之事耗尽心血,国家政务几近废弛,腐败贪污蔓延,乱象层出不穷。

非常时期必须用非常之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此时的清帝国必须要有一位强势的君王来治理天下,否则清帝国就会立马由盛转衰,陷入堕落的乱世之中。历史不止一次的向我们证明了这一铁的定律。

精明一世的康熙皇帝知道:自己晚年的宽纵,导致其主政的清帝国早已经是腐败滋生。这个时候如果选择像八皇子那样的“老好人”主政,大清的腐败必定会继续蔓延下去。只有皇四子胤禛的刚介个性,才能刹住这种腐败的风气。因为只有雍正能做到敢于向一切他反感的腐败现象举起屠刀。在自己众多的儿子中,也只有他能够深层次清除大清帝国的弊端隐患。

如果评选历史上最委屈的皇帝,我想雍正一定能够榜上有名:试想一个皇帝日夜操劳勤勤恳恳为国家卖命工作十三年之久,换来的不是别人的赞颂反倒是帝国上下所有阶层的反感与厌恶。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史书记载中,雍正一直是个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主子,但是在他的内心里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有时他也会像自己的肱骨心腹大臣说出腻人的“情话”来。但是如果这个臣子如果哪天拂逆了他的意愿,他的冷酷无情也会立马显现出来。历史上的年羹尧的下场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这点让身边的臣子对这个喜怒不定的主子充满了畏惧,难以有好感。

引起大家反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三点:其一,为人尖酸刻薄让人不敢靠近;其二,对兄弟亲人还有心腹大臣的雷霆手段,让后世之人诟病至今;其三,凡是太过于刚直不懂得从中变通,未达到目不惜一切手段。

古人云“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雍正的一些改革举措或许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很好的巩固清帝国的根基。但是它的手段却是引来所有阶层的反感:为了追缴库银,对于那些实在拿不出欠款的官员,雍正立马抄家,甚至不顾官员家破人亡也要达到目的,“抄家皇帝”皇帝的恶名也是因此而来。

惩罚贪官是为民除害,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同样对贪官咬牙切齿,总是释以雷霆手段。但他对待百姓却能够做到爱民如子,因此在民间洪武皇帝的口碑一直很好。但雍正不光对待官员刻薄,对于百姓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是个典型的法家信奉者,在他看来社会要想安定必须对百姓实以重刑才是最佳途径,他宣称“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妇人之仁,弛三尺之法”(《大义觉迷录》)。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主子的行事风格直接影响到了下面办事官员的政治态度。一时间大清帝国各地冤案四起,怨声载道,百姓自然把所有的怨恨都放在了皇帝一人身上。历史不止一次向我们证明,改革就是一种革命,就是从老虎嘴里拔肉。

古往今来想干大事的改革者普遍都没有好下场。像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等人莫不是最后落得个恶名滚滚的下场。而雍正也是个天生的改革家,他在位十三年以来,一往无前,屡有兴革。这些改革有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有的纯属吃力不讨好,甚至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百姓的利益。

深肖父亲的乾隆对于父亲的偏执往往最为不屑一顾。青少年时代的弘历一直把祖父康熙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对于父亲这样喜怒不定的人反而反感。政治小白干小四在慢慢成熟以后,偶尔想起皇考雍正之时,对于父亲的执政风格还是相当不看好。

在他看来皇考做事不计后果,典型的“愣头青”一个。在乾隆看来,一个有作为的、成熟稳重的政治家应该是个高情商的主子。自己当了皇帝以后,才不会如此的偏执愚蠢。当然,干小四的这种想法在乾隆十三年以前都没有改变过。(具体的原因可以从子钰之前的一篇文章获悉)为何说乾隆十三年,是清朝历史上最为严苛的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自信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幸运和有福气的皇帝,他的一生实在是太幸运了。和自己的二伯父不同的是,当了几十年的太子最后皇位还被四弟给夺了去。他在人生的鼎盛之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且接手的还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帝国:因为大清早已经在父祖两代人手里完成了大部分改革,这前后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康熙、雍正两代人把清帝国修补的完完整整的,最终悉数交到了乾隆皇帝手里。

正所谓“国家继绪百年,累洽重熙,至于今日,可谓承平无事”。政治清明,八方无警。内无起义和灾荒,外无战争和威胁,乾隆的帝位,可谓磐石之安。

此时乾隆只要做到“继父祖之余烈”,大清就可以成为强大无比的帝国。

当然他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雄心。

在大清所有的帝王中,乾隆皇帝所接受的教育是最系统、最完整、最严格的。和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不同的是,人们以为作为皇家的子孙应当是从小就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孰不知皇子皇孙往往因为需要承担帝国未来命运的重大使命,他们往往需要接受人世间最为严格的教育,才不会使得祖宗基业不至于在下一代人手里走向毁灭。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对于汉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超其它历代君王。

尤其是雍亲王对于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厚望,所以从小就严格教育少年的弘历。从6岁到乾隆25岁登基的19年时间里,弘历需要每天在书房学习十个小时以上。好在少年的弘历天资聪慧,当天的学习内容总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因为天赋异常,教书先生不得不为其多增加课程。优秀的天赋加上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

“已乃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莫不穷其旨趣,探其精蕴。”(《乐善堂全集》)

青年时代的弘历,还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今人在研读乾隆学生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是个典型的儒家学派的坚信者,他对自己的未来政治信仰也是以儒家为中心。在乾隆的认知观里,一个堪称完美的君主,应该是用“仁义”来陶冶教化天下,而不是以强力来推行自己的政策。他说:“治理天下,应该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乐善堂全集》)

在一篇名为《宽则得众论》的文章中,他鲜明地表达了与父亲相异的政治倾向:“如果能宽以待人,宽容他人的小过,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悦诚服。如若不然,以偏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然为政勤奋,如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样亲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处?”

少年弘历与祖父康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乾隆就已经有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在青年学生时代,饱读诗书的他在读到古今出名的帝王将相的时候,难免会拿未来的自己与他们相比较。心高气盛的他“睥睨千古,无足当意者”。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出现过无数的帝王,这些人中真正能入乾隆法眼的皇帝准确的来说只有三个。他们分别是汉之文帝,唐之太宗,宋之仁宗皇帝。

然而这些人在乾隆眼中也是有很大缺点的,比如汉文帝虽然贤明,但不懂得提拔贤良的人才辅佐自己;宋朝的仁宗皇帝虽然以贤明被世人所熟知,但是个人能力却是稍浅些;真正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君王的也就唐太宗一人了。

青年的特权就是不需要成本的许诺、不需要证据的自信、可以无限透支的未来。对于自己的未来,乾隆天生自信会异常精彩。在乾隆从自己的父亲雍正手里接过祖宗基业那一天开始,他就把唐太宗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他要不断靠近然后超越他,成为古今第一的“十全老人”皇帝。要想成为太宗一样的贤明君王,乾隆必须要和其父的政治风格来个彻底的大转变。

唐太宗

3,乾隆的政治改革

虽然“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但是真正有抱负远谋的政治家们绝不会被空洞的道德字眼束缚自己改革的手脚。不可否认大行皇帝的葬礼办的空前盛大,乾隆的孝子形象也盼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随着嗣皇帝正式登基亲政以后,却毫无避讳的和自己的父亲打起了擂台。

首先第一点就是,在雍正驾崩后的第三天,乾隆就赶忙下旨将之前其父非常信任的道士张太虚、王定干等人赶出了皇宫。乾隆发布谕旨说: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干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清高宗实录》)

乾隆言下之意表明:“自己的皇考在日理万机的闲暇之余,明明知道丹药可以延年益寿是骗人的把戏,但是出于好奇的态度,让让张太虚、王定干等数人于西苑空闲之地竖炉炼丹。皇考本人压根也没相信这些,只是为了戏耍这些人罢了。”乾隆还说在自己还是皇子的时候,皇考就曾经多次表露过自己对这些道人的反感,认为他们多是欺上瞒下的市井无赖。如今自己下旨将他们驱逐回原籍,也是完成了皇考生前所未完成的遗愿。

乾隆此举未免弄巧成拙,反而越抹越黑。凡是稍微明事理的人都能猜出这是乾隆在刻意隐瞒先皇的死因。从雍正驾崩仅仅三天的时间,乾隆就迫不及待的对父亲之前的道士下手,可以看出早是皇子的时候乾隆就看不惯父亲迷信丹药可以延年益寿的做法了,在乾隆看来皇考的做法实在是有违圣贤之道,颇让自己感到不耻与反感。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时间里,曾经大肆宣扬佛学,他曾经百忙之中亲自举行法会,自称“释主”,法号“破尘居士”。对于禅师雍正也是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很多国家机密大事也都与他们商议讨论,“倚之如左右手”,甚至亲自撰写《拣魔辨异录》,介入宗教学术斗争。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雍正一朝佛道两教人数众多,未免泥沙俱下。

雍正影视剧形象

自幼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乾隆皇帝,对那些异端邪教骨子里充满着鄙弃。后来借着驱赶道士的档口,乾隆下旨规定:今后凡有出家远离红尘者,需要有官方的正式度牒才可以生效。乾隆此举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压僧尼数量的过度增长。

雍正皇帝一生酷好祥瑞。在他统治期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种差不多都出齐了,什么嘉禾、瑞茧、蓍草、灵芝、麒麟、凤鸟、甘露、五星连珠、黄河清、卿云现,一样接一样出现在官员的奏折里,雍正说这是自己“敬诚所感,仁者所孚”,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治理有成。这自然是对篡位说的一种变相回应。(《清世宗实录》)在乾隆看来,搞这一套太小儿科并且太可笑了。他一上任就下旨说,如果百姓安居乐业,虽无祥瑞,“亦无损于太平之象”。相反,国家治理不好,“即使休嘉叠告”,也毫无用处。他还告诫臣工,应该以“实心实政保守承平大业,切不可务瑞应之虚名,致启颂扬之饰说也”。因此他在继位当年九月宣布:“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清高宗实录》)

雍正执政时期,“奏开垦”这项决策也一时间被老百姓所怨恨。原来雍正登基之初,为了扩大全国良田的数量,就开始大力鼓舞全国百姓自主开垦荒田。本来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雍正为了自己的政策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开始将新开垦荒田的数量多少作为官员本年度政绩考核标准。

为了能够官运亨通,官员开始大量虚报开垦荒田的亩数,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赋税随亩数同步增长的局面,这无形之间坑害了底层的农民,一时间民怨沸腾。乾隆即位后马上诏谕各省督抚:“凡造报开垦亩数,务必详加查核,实系垦荒,然后具奏,不得丝毫假饰,以政闾阊之优异。”对以前捏报的数字,要求一一“据实题请开除”。

不光如此,新皇帝登基往往为了根基坐稳,往往都会选择做一些利民的好事。乾隆登基以后的清帝国一改其父在位时的清贫,国家财政朝着大好的局面迈进。所以乾隆皇帝直接减免了雍正十二年百姓们所欠朝廷的赋税。乾隆此举一下子赢得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帝国百姓对这个新主子的喜爱程度远超其父雍正。(《清高宗实录》)

乾隆(宰相刘罗锅剧照)

4,雍正的痛点

然而,最让后世之人诟病不已的还是雍正对亲兄弟的残酷手段。平常人家的兄弟往往会为了只砖片瓦而闹得不可开交,更莫说帝王之家了。但“阿其那”“塞思黑”之狱,却是爱新觉罗家族史上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痛点与耻辱。虽说在雍正登基为帝之前的爱新觉罗家族内从来不缺少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但还没有那位家族成员能够像雍正这样把手足兄弟削除宗籍,并称其为猪狗。

雍正在位的前几年时间里,为了坐稳江山对自己的一干兄弟采取了严厉至极的惩措手段。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秘密处死。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远囚禁。其他宗室被杀、被关、被流放的更是不计其数。

雍正对一众兄弟的雷霆手段不光让雍正本人耻辱,更让整个家族的蒙羞,甚至是整个大清帝国也为此留下了极为不光彩的一面。古人一直以孝治天下,在崇尚孝悌的宗法社会,无论一个人内心有多大的苦水和无奈,也不能如此丧失理智的疯狂报复,这在儒家文化里是注定要被后世之人诟病的。

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里,他是权力通天的皇帝,自然没人敢对他指责什么。然而百年之后的滚滚骂名是雍正帝必须要为自己当初的任性而付出的代价。

因为雍正如此严厉的手段让他之前的政敌无论做出多少伤害自己事情,都会被众人原谅。因为自古的人们永远会对弱者给予最大的同情。当然,在这众多同情雍正政敌的人员中,乾隆也包括在内。作为情商极高的乾隆,自然懂得在关键时刻放下上一辈的恩怨,为自己取得家族人员的认可做下良好的铺垫。

在即位一个多月后,乾隆发出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乾隆所颁布的谕旨意思是说,允禩、允禟等人,虽罪大恶极,如今的下场也是自己咎由自取。但现如今人已经死去,祸不及子孙,再怎么说他们也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如果冒然将他们剔除宗籍和平常百姓一样,确实欠考虑。当年将他们削除宗籍,实在是当初的文武大臣为了国家安危一致的要求,皇考也是迫不得已才同意的。现如今还是按照当初的决策一样,你们一干大臣拿出个章程来,大家商讨看看。

允禩、允禟(剧照)

允禩、允禟,即雍正当日所称的“阿其那”“塞思黑”。皇帝的圣旨一下,朝野上下无不被新皇帝的雅量所感动。

深谙政治之道的大臣们当然知道皇帝的本意,皇帝如此大费周折的把往事重提,肯定是想着让大臣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深知皇帝心理的大臣们开始纷纷上书,让皇帝开始恢复之前被削除宗籍的皇族们的身份。因为群臣的上书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既然群臣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乾隆自然就爽快的答应了群臣的请求。

之前那些被雍正罢黜的宗室族亲们慢慢的都恢复了天潢贵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在宗人府的皇室亲贵又得以重见天日。同样对于之前被严厉制裁的八叔和九叔,乾隆也给予他们的子孙后代赏赐了大量财宝,让他们可以无后顾无忧的生活。

对于上一代人的夺嫡之争中所牵连的其它罪犯,乾隆也一并宽恕。并且对于父亲当年最强劲的对手十四叔,乾隆也一并释放。并赐他高官厚禄让自己的这个亲叔叔得以安享晚年。

据朝鲜史料记载,乾隆还试图想把十四叔被囚13年的俸禄一一补偿给他,最后因为允禵坚辞不受而作罢。(《朝鲜李朝实录》)

乾隆此举可谓兵不血刃,用最小的代价化解了宗族分裂的矛盾,新皇帝的宽宥大度让爱新觉罗家族对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5,拉拢百官

下一个举动就要争取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效忠了。

皇权交替之际,天下臣工无不担心新主子是否和他的父亲雍正一样,是个冷酷无情的人。后来新皇帝上台后的表现,让天下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与老皇帝的暴戾嗜杀比起来,新皇帝简直太善良了。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放在雍正主政的年代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信人性本恶的雍正,总是用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去揣测臣下的心思,对于他们稍微做出一点有违章程的事来,皇帝必会实以重刑惩处之。

清帝国在雍正朝十三年的高压政策下,百官的神经一直紧绷着,等到了乾隆登基以后,一改前朝风气。整个帝国开始变的温柔起来,百官们紧绷着的脸也逐渐有了喜色。

人走茶凉,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领导上任往往会撤换掉之前领导留下的人,然后由自己的心腹担任要职,这早已经是政治常态,不足为奇。因为往往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用起来知根知底且更顺手并且在忠心程度上也绝对可靠。但是乾隆却没有这样做,对于皇考留给自己的两个肱骨大臣张廷玉与鄂尔泰等人,乾隆对他们不仅尊爱有加,还继续在新朝给予他们更大的重任。

三朝老臣张廷玉

为了表达自己对老臣的重视,乾隆时常“恩逾常格”。作为政治小白的乾隆明白,自己虽然天赋异常但是和三朝老臣张廷玉等人比起来,自己还稍欠火候,所以在乾隆前期,凡是政务上遇到难题,他都虚心请教老臣,在自己外出办事的时候,也是非常信任的将差事托付于他们,足以见得皇帝对他们的器重。

在乾隆看来,一个开明的君王应该像他的祖父康熙那样,而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父亲那样。所以在考虑问题上,乾隆不再是空乏的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考问题。

上帝视角害死人,所以每每遇到如何处置犯事官员的问题上,乾隆都会从实际出发。比如在雍正朝,雍正皇帝为了追缴官员挪借朝廷的库银,甚至不惜抄官员的家。使得很多官员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就是在这场浩劫中败落下来的。

从“宽则得众”的原则出发,乾隆对那些受罚过重的官员都予开释,比如著名将领傅尔丹、岳钟琪都因贻误军机被判死刑,乾隆给予释放。查嗣庭、汪景祺这样令人同情的文字狱要犯,已经被雍正处决,乾隆放回了他们被流放的家属。雍正去世时正因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官员一律获得宽大,赔款到此为止,不许株连亲友。他即位三个月,一次就免除了69名官员的欠款。他下令清查历年的亏空案,“其情罪有一线可宽者,悉予豁免,即已经入官之房产,未曾变价者,亦令该管衙门查奏给还”。总计乾隆初年,从轻处理的官员,多达2100多名。(《清高宗实录》)

大清帝国从雍正朝的风霜严肃一下子变成宽大仁和,经过乾隆皇帝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改革,官员们原本冰冷的心,在乾隆朝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历时十三年的紧张刺激,在进入乾隆元年也彻底得到了放松。

6

时光回到康熙六十一年,那时四皇子雍正从康熙手里接过大清的百年基业,他接手的清帝国看似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实际早就因为康熙晚年疲于应付九子夺嫡的惨剧,朝政早已尽荒废,帝国上下隐患不断。这时候历史的重任押在雍正身上,经过雍正朝十三年的呕心沥血,清帝国的行驶轨道又被他拉回了既定轨道上来。

乾隆之所以在上台以后,立马和自己的父亲打起了擂台。在子钰看来乾隆这样做,有多重理由。

其一,新君即位,乾隆帝一要做的就是树立新君的威望。要想得到社会各个阶级的支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其二,作为一位立志“行仁义”,做“有道明君”的儒家信徒,自然会以“宽仁”为基本施政纲领。

其三,这也是乾隆一上台就立马进行改革的最本质的原因。不可否认,虽然大清朝在父亲雍正的雷霆手段下,康熙朝晚年的弊端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遏制,这时候官员不敢贪,百姓不敢有异心,这个时候国家急切需要一个人来松松雍正朝紧缚的枷锁。

不然只会过犹不及,造成严重的反弹。历史上的秦始皇,隋炀帝等人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古往今来,严刑酷法一直是拨乱反正最好的利器,但它只能适用于一时,长久痴迷于酷刑峻法只会让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精通治国之道的乾隆知道,历史的罪人父亲已经做完,现在只需要他顺顺当当的去摘取果实,然后自然而然的成了人民口中的“大好人”。

读完上面这些,在子钰看来乾隆后来所做的决策这不光不是大逆不道,反而是真正的孝道。因为无论是雍正还是乾隆,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想着把祖宗的基业打招发扬光大。出于共同的人生目标,我想乾隆在其父雍正的葬礼上痛哭也是真性情的流露。但也因为经历和性格的差异,乾隆确实对父亲雍正的很多做法看不惯也是真的。但无论如何,随着父亲的远去,乾隆的撕心裂肺的哭声也是真假无疑的。

不知你们怎么看乾隆对其父的真实情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