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埋故纸,子钰说历史

快速导读:

何为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

01,非比寻常的黄册制度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较为知名的皇帝,除了他以赤贫身份坐上天子以外,还有就是设立一系列的制度,为后世所借鉴,户籍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大。可以怎么说,大明王朝所创建的户口制度,是明朝所有制度的运行基础。黄册制度的存在与否,直接关乎到了职业世袭制是否能维持,如何把控百姓迁移,国家税收是否能如实如量上交的问题。所以朱元璋对黄册制度能否顺利执行,就变得异常关心了,因为它实在关乎国运。

因为干系重大,朝廷规定黄册用纸必须选择上乘用纸,纸张的质量要是上等厚棉,不能是染色或者漂白的纸张。并且对于纸张的大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规定要是长宽各为一尺二寸,不能有丝毫的误差。不光对纸张作了明确的要求,黄册里书写的字体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规定书写的字体必须是正楷字,而且字体的大小行距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书写的过程中不能有一个错别字,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为了后来有人篡改数据,则要求必须整页重新誊写,不得在原处做任何涂抹改写。朱元璋不光对书写和封面做了详细严格的规定,对装订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装订要求必须用粗牢的棉线装订,可以少量使用糨糊,但糨糊中必须加入椒末等杀虫药来防蛀虫。

朱元璋剧照

黄册制度采取的是层层上报制度,每次登记造册之时,各家各户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并结合当地官府给定的格式和内容,在发放的表格中,把自家近十年来的人口、财产变化做个详细的记录与梳理。为了保证黄册登记的内容为真实记录,朝廷还责令各地州府官员无比亲自实地探查,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在官员核查数据准确无误以后,还要在登基的数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备将来出了差错,可以直接问罪负责人。

黄册先由各地县衙州府初审,然后送到府里作进一步会审整理,编辑造册,签字画押后以后,再呈送本省的布政司。各省布政使司三次审查后,汇总在一起,再将本省的总册,呈送给户部。最后由户部将全国人口、财产情况汇总,送交皇帝御览。(《后湖志·卷四》)

因为全国州县数量巨大,如此多的黄册汇集到京师,这样庞大的工程对于户部官员来讲,要想完成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在新黄册入库这一年,皇帝都会从国子监抽调1200名监生,在御史等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全国各地的黄册进行再一次的审查。(“定取国子监监生一千二百名,以旧册对比新册奸弊。”)(《后湖志·卷十》)

经过一番心血塑造的黄册,对于如何完好无损地保存它,朱元璋也是费尽了心思。后来因为南京城内的玄武湖水面宽阔因此水源充足,可以防止黄册失火之时可以得到及时补救,且有数座岛屿,清净无人打扰,正好可以当作存档的绝佳之地。对于玄武湖优越的天然条件,从朱棣登基以后,将国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以后,明王朝的各类行政机构悉数北迁,却唯独没有放弃玄武湖作为存取黄册之地,足以见得此地的优越之处。

玄武湖上黄册库房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王朝可以一直传承下去,朱元璋掏空了心思。他试图想着一手创造一个“铁打”的祖宗之法,让后世子只要孙照葫芦画瓢,就可以稳坐钓鱼台。诚然,黄册制度在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凭借着自身的威严与严谨,黄册制度一直被严丝合缝的传承下去,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成为国家知道社会动态的第一良器。因为通过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信息普查,皇帝可以第一时间如实知道国家的运转情况,这样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这也是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的初衷之一。

(二)朱元璋祖制的实施情况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要饭化斋的和尚,一跃成为贵不可言的皇帝,这从农民到皇帝的伟大卓越历程,让他极为自信地认为,自己这颗超级大脑早已经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他有自信有能力管好这个天下,甚至儿孙后代的事情,他也可以一并管了。所以,他颇具远见地为朱家后世子孙,设立了一些列的的“祖制”,并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世之孙,要不留余力地执行自己设定的祖制。借鉴历来王朝覆灭的原因,朱元璋担心后世子孙中会出现不肖子孙,乱了朝纲。所以他特地严格规定了,朱家子孙对其在世编订的祖制,任何人不得更改一字。(“钦承联命,勿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二》))。

那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脑肠制定的祖制,在太祖皇帝百年之后,又被施行的咋样了?

在以孝治国治国的古代,朱元璋之后的历代朱家皇位继承者们,在平日烧香祭祖的时候,总是极为诚恳的诵读太祖宗法,总是时刻默读不敢忘记太祖的祖制。不光是朱家子孙对太祖的遗训奉为圭臬,就连当时的大明子民和一众官员们,都对太祖皇帝遗留下来的祖训推崇的无以复制,堪称神作。

朱元璋塑像

明面上来看,朱家子孙对太祖皇帝当初制定下的祖训诚惶诚恐,唯恐稍不留神违背了老祖宗的意愿。他们对太祖皇帝当初留下的黄册制度,坚定不移的实行了下去,而且依旧是规矩众多,颇像那么一回事。

当年选择在南京玄武湖上建造黄册库房的时候,根据当时首批黄册的数量,先行在旧洲岛上建造了少量的库房。但是因为黄册需要每十年普查一次,届时每批会有六万部黄册需要存档。为了防止底下官员造假,需要把以往的黄册书籍悉数保存,用来对比查验。也因为此等原因,玄武湖上的库房每十年需要营建30间库房之多。在明朝三百年的时间里,随着黄册数量的日益增多,储存黄册的库房布满了旧洲、新洲、中洲等各岛。

洪武二十四年,岛上库房数量仅为24间,黄册数量5万余本,等到了万历年间,黄册库的数量一下子陡增到了667间。明朝灭亡以后,玄武湖上存放的黄册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79万之巨。正如后湖管册官、南京户部主事计宗道在一首诗中所形容的:“九州图籍归天府,万载珍藏亦富哉。”黄册数量如此巨大,使用次数频繁都是令人惊叹,放在世界文化史上来说,玄武湖上的黄册库,都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庞大数据资料库。

黄册库房

虽然黄册库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流逝,数量也是与日俱增,但是黄册书籍的内容质量却是不可同日而语,基本变成了虚设。

朱元璋当年在世的时候,曾经不留余力倾尽心血留给后世子孙的祖制,并没有遂了他的意愿,变得日益完善,反而完全改变了当时的初衷。对于政务百密一疏,识人过于精明,这是老天赐予经历过寒酸苦打的朱元璋,一笔无可替代的人生财富。等到了朱元璋的儿孙主政的年代,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先祖的创业艰辛,整天温柔乡里醉生梦死,他们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执行太祖身前留下的祖训。出于孝道,他们不敢明面上废除太祖皇帝的遗训,但是身体上的懒惰,容不得他们去努力执行太祖的政令。那只有做个形式主义,才能玩乐“孝道”两不误。

随着明朝建国的时代推移,越往后期的皇帝越来越懒政,黄册制度也变得越来越拘泥于形势,“祖制”在这一刻已经演变成政治僵尸。黄册制度的存在,不光失去了朱元璋当初设立它的最终。它的存在,嫣然已经成为大明王朝一个惹人啼哭的政治笑话。

故宫太庙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存黄册的库房增盖了不少,但质量也确实让人一言难尽,已经完全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文章的一开头,我们已经提到太祖皇帝出于对黄册制度的重视,因为它关乎到国本。朱元璋对黄册的质量标准已经做了最为明细的标准,这种高质量精工细作的黄册,在洪武朝和永乐朝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后世之人称这两朝的黄册为“铜版册”,言下之意就是它坚硬厚实,如同铜板一样。但是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慵懒皇帝数量的增多,黄册质量开始江河日下,黄册的监管制度也变得日益松散。嘉靖三年,南京吏科给事中彭汝实这样说:

各库黄册式样大小不一,中间全损亦殊。大抵体裁最阔大者多损,体裁稍窄小者多全。盖惟阔大则翻阅既难,晒晾不便,收藏搬运之际,亦未免于损破矣。(《后湖志·卷十》)

为了便于长期保存黄册,朱元璋特地下严旨规定,制作黄册所用的纸张必须用厚实白棉造册,等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员腐败严重,很多官员开始贪污经费,导致黄册的用纸开始日以粗糙,基本都是劣质极其薄脆的劣质纸张。

甚至后期,很多官员为了毁灭自己在黄册上造假的证据,故意在黄册纸张上涂抹上过粉的纸张来造黄册,然后再违反规定在装订的时候,大量涂抹浆糊,故意引得蛀虫啃咬,以达到毁书灭迹的勾当。事情的发展结果,也如那些居心叵测的官员所希望的那样,那些从各地运送过来黄册,不多时就被蛀虫啃食的面目全非。

弘治三年(1490),黄册库共有七十九万二千九百余册,但其中壳面不存,不同程度被虫蛀或腐烂的已达六十四万七千三百册之多,占百分之八十一以上(《后湖志·卷九·为补造虫蛀黄册以备清查事题本》)。

弘治皇帝

黄册制度的衰败不仅体现在用纸上,就连如此重要的一手资料,其书面上书写的字体,也早已经不是朱元璋规定的正楷字书写,其书籍书写字体“字迹潦草,行款参差”。

从黄册制度的衰落,可以看出,它已经完全不是官员贪污钱财那样简单,如此敷衍了事,制造粗糙的黄册还能层层过审,这更多的是折射出明朝整个官僚体系清正廉洁体系的崩塌。黄册制度的衰败,更多的是反映出当时国家的行政监察体系出了大问题。

03黄册外表的走样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黄册内容的严重不实。

按照正常的逻辑,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建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也多年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按理来说人口土地都应该稳步提升才对,而黄册上记录的数据·1却与我们的常识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人口不增反减,耕地面积也是同步减少。

洪武二十四年,黄册记载全国的土田总额为880万4623顷零68亩;到了弘治十五年,在黄册上登基的全国土田总额竟然只剩有429万2310顷零75亩,110年过去了,全国土田不增多反而减少了450余万顷(《后湖志·卷二》)。

与发展相悖逆的是,当时明朝的人口数量也出现负增长。嘉靖八年(1529)六月,霍韬在修《大明会典》前夕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洪武朝初年,国家一共有1065万户人家,人口6054万人,那时候国家战事刚熄,人口凋零,人口数量偏少也还算正常。而到了弘治四年,国家久无战乱,人口也应该跟着繁荣增长。但现实情况却是仅有910万户人家,比开国时少了154万户人家;人口仅有5338万人,比洪武朝少了716万余人。(“洪武初年,户一千六十五万有奇,口六千五十四万有奇。时甫脱战争,户口凋残,其寡宜也。弘治四年,则承平久矣,户口繁矣。乃户仅九百一十一万,视初年减一百五十四万矣;口仅五千三百三十八万,视初年减七百一十六万矣。”(《世宗嘉靖实录·卷一○二》)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主政的年代,像云贵川很多地区位置偏远,很多时候人口土地并没有被统计进去,而到了弘治朝这些地区也被悉数统计在内。对于这反常的数据,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明朝黄册制度已经失效,其统计结果完全失真。

古代农民

朱元璋当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黄册,目的就是平均财富,让地主大户多纳粮交税,从而让真正穷苦苦难的百姓家庭减轻负担。黄册制度存在的意义,可以准确无误的让执政者了解到各家各户百姓的田产真实情况,然后根据百姓田产的多少,根据其富裕程度实行纳税的多少。总的来说,朱元璋将百姓的纳税等级,划分为“三等九则”。

关于上、中、下户等的划分依据,也因各地经济发展有所差异而略有不同。在朱元璋主政的时代,主张财富越多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大,富人阶级除了平常需要交纳正常的税收以外,还需要帮助朝廷完成收税等工作任务,穷人在朱元璋主政的时代,受到了极大的照顾。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朱元璋当初设立的为穷人谋福利的政策,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富人阶级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势开始徇私舞弊,大量造假。

原本黄册制度是用来约束他们的权力,然而,等到了明朝后期,这些富人压根不按照实际情况如数录入人口、田产信息。他们通过转嫁,造成了穷人多交税役,富人逃避税役的现实。有实力能钻营的富户,在黄册上都被列为了“下则”贫户,而一些贫户却被无端编在了“上则”和“中则”之中。

顾炎武就说:

夫审户者,原以分别贫富当差,为贫者便。而今曹邑数十年来,豪强户尽行花诡,尽逃上则;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从实开报,反蒙并户。县官耳目不及周至,贫者并,富者除,往往皆然。……卑县(万历)三十三年到任之初,犹执前定户则以拘头役,其间家无寸土,糊口不足,叫号吁天者,皆册中所戴中等户则也;其所称下下户者,皆富厚之家所支分节派而来也。……(《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九》)

当然,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创建黄册制度,还要两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分别是保持户口分类制度,以及防止人口自由流动。到明中期之后,这两个目标很遗憾都完全失败了。

永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说:“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

然而随着时间到了正统五年,随着明朝国力渐衰,其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军户逃亡人数竟然达到惊人的120万人。(《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卫所士兵远远不及规定,有的只有一半,有的不到十之二三(《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七·严武备》)。

不光如此,比军护逃走更为严厉的是,朱元璋原本制定的居民只能在规定地方生活的制度,也完全被打破,各地百姓开始大面积迁移。

随着人口可以随便迁移,黄册的统计变得越发艰难,各地官员开始造假敷衍了事,当初无比庄严的黄册制度开始流于形式,早已经失去它本来的面目,这个时期的黄册,早巳完全丧失了管理户口和合理征收赋役的作用。后来为了区别于前版的黄册,后世人对明中后期的黄册为“伪册”。《国初田粮皆有定数,自洪武以来,凡几造黄册矣,然今之粮皆洪武初年之粮,而今之田则十二三耗,非洪武矣。……又况猾民作奸,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册乃有田,有田之家册乃无田,其轻重多寡,皆非的数,名为黄册,实为伪册也。(《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六》)》

明朝百姓进行贸易场景图

等到了每十年一轮回,需要修造黄册的时候,这些奉命修造书籍的官员总是敷衍推脱,等到了实在要交的关卡了,他们直接照抄往年的黄册。(“天下大造黄册,率皆誊写旧本,无一实数”)(《后湖志·卷十》)。于是乎,在管理黄册的官员把今年黄册的数据与往年做对比以后,竟会惊奇的发现在丁口、事产、开除、实在各个方面,两版黄册记录的数据竟然严丝合缝,一丝不差。更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还是有些地区,竟然频繁出现众多百岁老人。根据资料记载,光是万历十一年,单单扬州府兴化县一县之内,当地拥有百岁以上人口的户达3700之多,每户往往又有这样的老人一二人甚至多人,其中有人无产的又有2900余户。(《后湖志·卷十》)

这里面出现如此多的百岁老人,不是当地医疗水平多么先进或者有什么长寿秘诀,而是登基造册官员为了图懒省事,直接按照往年统计的数据给每个人普遍增加十岁,然后几次登记造册下来,便会涌现出大批百岁老人,事实上很多老人早已经去世很多年,还能被列为百岁老人。

清军入关

等到了清朝人入关以后,朝廷官员向清朝皇帝反应,明朝末年很多库存的黄册上面,登记得人口田产竟然和洪武初年的数据一模一样,甚至连名字都如出一撤,实在让人大跌眼界。

明眼人都知道黄册制度,早已经形同虚设,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个时候出于地方管理需要,各地州县衙开始自己私下里制定一套资料,它是不往上报的册籍,当时叫实征文册,或叫实征黄册,也有叫作白册的。《古今图书集成》就当时的情况说:

所谓黄册,只取应虚文,非其实矣。有司征税编徭,自为一册,曰白册。(卷十八,户口总编)

按理来说,在明万历时期,张居正变革所实行的一条鞭法制度,在功能使用上已经完全代替了黄册制度。可以说黄册制度在那时完全可以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谁叫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明令指出黄册制度不可废除,要永远实行下去。碍于祖宗威严,黄册制度即使再烂也要继续实行下去,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做无用功,它的存在没有半点积极意义,它从编造、申解、保管、查驳到补造这一系列过程,也就退化成一个彻底的反复科敛舞弊的过程。

万历皇帝与他的老师张居正

04(四)命运凄惨的黄册

明朝灭亡之后,弘光小朝廷终于发现了黄册的用处:他们把这些档案用做了造甲和火药的原料。

南明小朝廷的这一发现,并没有挽回朱家江山的衰败。随着清军的铁蹄挥师进入山海关后没多久,南下的清军不费多大劲就攻克了南京。然后这些满人带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储存黄册的库房,想一睹这世界上最大的档案资料馆是个什么样子。

但当清军打开库房以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的事情,虽然明朝在崇祯十七年就亡了国,但是清军却惊讶的发现,黄册上面记录的国家人口,田产等信息却是记录到了崇祯二十四年,整整超前了七年之久。最后经过查询才得知,原来在崇祯十五年,明朝最后一次修订黄册之时,编订登记官员为了图懒省事,直接提前造册出来。由此可见,明朝的黄册制度,在其官员手里已经敷衍腐败到何种程度。

明朝官员

后来清朝人专门清点了下前朝遗留下来的黄册书籍数量,共计发现存本179万7000余本。其中55万5530本由工部当成废纸变卖,买卖的总收入为15600两银子。还有72万8500斤由公布拨付给靖南王耿继茂造甲所用。58万1000斤拨付江南总督马国柱等取造火药。还有54万5495斤调拨给操江巡抚陈锦所取用……(赵践《记明代赋役档案——黄册的最后遭遇》)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料档案馆,黄册制度在明朝中后期开始严重变质,在明亡后更是随着曾经的王朝消失在历史的沧海之中。现在的学者专家们想要找到一本明朝时的黄册都很艰难,基本不复存在。现如今,你如果有幸去南京玄武湖上,当年明朝存放黄册的地方,它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与庄严。无非能看到一栋现代的粗糙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小楼,里面陈列了几张质量很差的史料图片,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