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哀公》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的用意放在任何一個朝代皆是如此,世人皆知唐朝時期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的佼佼者,這和掌權者有直接關係,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爲了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一度開發了貞觀之治,將唐朝推上巔峯時期,在公元626年更是將獄中多達三百名囚徒釋放,那後面怎麼樣了呢?

李世民於公元598年出生在陝西省武功縣,他的父親正是當時隋朝時期的官員李淵,母親事北周皇族的竇氏,在李世民幼年時期家裏面來了一個術士自稱能看見未來500年所發生的事情,當時就跟李淵說他是貴人,而且會有一個貴子,果不其然,李淵後來做了唐朝開國皇帝,而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是做了唐朝第二位皇帝,相傳那位術士是三國時期的左慈,但也只是相傳了。

而據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所寫的《縱囚論》中就有唐太宗釋放囚犯的相關記載。古代時期的囚犯一般來說條件待遇比較好的,根據相關的史料中記載道:古時候的監獄其“監”和“獄”是分開來的,各自都有相關的人進行把手。夏天的時候犯人的食物必須置於陰涼處,而且必須定期購買瓜果給犯人消暑解渴,到了冬天食物必須進行加熱,必須置辦棉物以保證犯人不會受風寒所染。從這裏可以看到,犯人們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到了唐太宗這邊更是如此。

公元627年,這一年正式李世民上任的第六年,當時李世民正在覈審牢獄囚徒名單,期間又問道相關人員這些囚徒入獄原因,聽了解釋後,李世民決定親自去看看那些正在獄中的囚犯,得知他們雖然揹負罪名但是又罪不至死,加上快到年關了,這些人儼然關在牢獄之中數十載了,也就是說幾十年沒有見過家人了,當時可能是出於惻隱之心李世民次日就頒佈了一道檄文,宣佈將全國400名死刑囚徒全部歸家過年,待秋後問斬。

當時文武百官其實十分不解這種作法,甚至歐陽修也是在《縱囚論》中也是直接抨擊了李世民的縱囚徒歸家的做法實在有違揹人倫道德,不過這對於那些儼然活不了多久甚至幾十年沒有見過家人的死囚犯來說是久逢甘雨一般,果不其然嗎,等到來年春秋之際,400名囚犯全部都回到了牢獄之中,當時並沒有任何人督促或者指引,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自覺。甚至很多人都是結伴而行,還有的人更是自己拖着幾輛板車上面裝的都是家鄉的特產給當時的死囚犯們一齊享用。

這讓李世民十分感動,經過朝廷商討一番後,決定將這些死囚犯全部都釋放了,儘管當時部分文武官員覺得這樣並不妥,會對民間產生一些看不見的隱患,甚至辜負了那些被害者的家庭,但是在李世民的執意之下也只好照做了,針對於此, 筆者倒是認爲李世民更多的就是給那些罪不至死的死囚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更加體現了自己的仁義,從長遠來看能夠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安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