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某個重要領導人去世或者發生重大災難時,我們都會降半旗以表達對亡者的尊重和哀悼。這也代表着莫大的榮耀,以及對死者生前所做的貢獻的肯定。

唐朝時,如果某個重要的功臣去世,都會停止上朝,以表達對功臣的尊重和哀悼。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臣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我們就以凌煙閣24功臣爲例,總結一下他們死後罷朝幾天,皇帝又都是什麼態度,他們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又有多高。雖然不能說因爲他罷朝了,就是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就最高,但它卻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凌煙閣24功臣中死亡之後享受罷朝待遇的有明確記載的共6位,其中唐太宗時期3位,唐高宗時期3位。他們分別是魏徵、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劉弘基、李績。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唐太宗時享受這待遇的都是文官,唐高宗時期的都是武將。

這六人中最早享受這待遇的是杜如晦,公元630年,杜如晦病故,年僅46歲。太宗和杜如晦的感情那是真好,杜如晦去世前數次派遣名醫給他治病,死後大哭,三天不能處理朝政,已經不是罷朝能形容的了,杜如晦去世五年後,太宗仍經常夢到他,可見他們感情已經超越君臣的範疇。

然後就是魏徵了,公元643年,因病逝世,唐太宗親自去弔唁,並罷朝五日,以示尊崇。但是我覺得魏徵去世罷朝5日並不是他和太宗感情有多少,更多的是給百官樹立一個典範,告訴天下人,我是一個能納諫的人,我是一個明君。

房玄齡之功不僅有從龍擁立之功,更有爲政輔國之大才,他爲太宗掌政務達二十餘年,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臨終之前還在勸諫太宗不要征討高麗,以免勞民傷財。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臨終前唐太宗爲他兩個兒子加官進爵,以示恩寵併爲他罷朝三天。房玄齡乃國之重臣,都知道守天下比打天下更難。有杜如晦和房玄齡這樣名相賢相的存在,才造就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

尉遲恭、劉弘基逝於唐高宗時期,唐高宗爲他們罷朝三天。這是他們作爲開國元勳在沒有大的過錯下,必須應該享受的。唐高宗必須這麼去做。

這所有24功臣中,享受罷朝待遇的等級最高的是李績,原名徐世績。他去世後,唐高宗罷朝7日以表彰他的功績和忠心

功德榜上他排名第23名,按說得不到如此大的厚待。但是他在擁立武則天爲後的態度上討得了高宗歡心。受到厚待就不言而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