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的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思想,有人稱之爲「天人之學」。天人之學是中國文化傳承中最精緻的上乘之學,所以司馬遷自我期許以「究天人之際」。

從先秦諸子到漢唐百家,以降於宋明理學,從形而上至行而下,通過各種理念結合哲學的思辨與科學的驗證,發展出各種探討天人之際的觀念、思想以及行爲,不只是哲學的思辨、科學的驗證,還有更多屬於宗教天人之間的關係。在以西方近代文化的觀念來看,很多的科學、哲學家探討到最後階段,都會進入到我們在此所說的「天人之學」的領域。

實學——做人做事、研究天人關係的重要學問

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前有一段宋儒朱熹的章句前言: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受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爲萬事,莫複合爲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爲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一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朱熹將這個孔門心法,稱之爲「實學」。整段的意思是說:中庸是孔子傳授的心法,子思恐怕這樣的心法因爲時間太久而有偏差,所以就寫下了《中庸》這本書,傳給了孟子,開始只講一種至理,散佈到萬事萬物之中,最後又回到這個至理。這個學問可以放到整個宇宙裏來觀察,也可以收常到自己的內心。最後說:「其味無窮,皆實學也。」重點在指出這些學問都是實實在在做人做事、研究天人關係的重要學問,所以說「皆實學也」。在《中庸》第一章之後朱熹又有一段話: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外又支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意思是說:道的本源來自於天,不可變,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心上。在這裏已經開啓了「天人」的觀念,到來自於天,但是要落實到人的身上與心上,每ㄧ個仁在自己的心上、身上不能夠離開到。《中庸》所講的道要從「存養省察」做起。探討如何養心?如何存心?怎麼做反省得功夫?歸納的說就是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去除外在誘惑的私,擴充本身具有的善念、善意、善本。這壹段話十分清楚的說明「實學」的功能與基礎。

佛家的語言講「實在」、「實性」、「實相」、「實語」,起信於「實相」,宇宙的萬事萬物有三中形象:一種稱之爲法性。一種稱之爲真如。一種稱之爲實相。宇宙的實相就是一種常住不變的實體、真實的形態。一般而言,佛教的基本理論就建立在整個宇宙常住真實的現象,各種幻化出來的色相都有本體,這個本體是實相。從大宇宙的萬事萬物到一個人的身、心,修持的本根都路在「實相」。

道家老子的理論講「樸」,返璞歸真的「樸」就是「實」的意思,「自然」是「覆命歸根」,生命回到宇宙的根本,宇宙的根本就是真實的安身立命的根源。

另外從現代科學研究的方式探討,最重要是實證的工作,通過驗證、實驗的過程得到結論,以爲看得到、磨得到、聽得到的事物纔是實證,實證觀念的學術理論應該就是所謂得實學。

當時的知識分子傳承兩個重要觀念:

一、明末清初知識分子總結反省明朝滅亡的原因,以爲明朝中期以後的知識分子崇尚心性之學,空談強國、走上狂禪。因此,清朝的知識分子從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傅青煮、李二曲、顏習齋等人開始,非常清楚的提出「實學」的觀念,任何的學問經世至用地都要與現實聯繫起來,而且能切切實實的實踐。

二、清朝末年知識分子的觀念。如魏源、譚嗣銅、梁啓超他們面對外來西方文化的衝擊,重新反省、檢討,提出「強學」的觀念,「強學」就是「時學」。有人說:「吾人須知古往今來宇宙間,唯有『行』字方能創造一切,方能革新進化。」

實學的特色在於實用爲宗,以時效爲重,反對空談、虛談、幻想。顧炎武先生說:「道不虛談,學貴時效。」學道就要有實際的實效。而且是「體用全學」,清儒主張:「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學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簡單的歸納,天人實學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驗,通過經驗的累積所留下來的紀錄、理論。

天道與人道

天人實學的天人在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名詞來自張橫渠先生,張橫渠先生說:「因誠至明,因明至誠,故天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一章指出:「自誠明謂知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在本章後朱熹有章句說:「子思承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

「誠」是天道,「明」是人道,天的真實情況,因爲人的努力明善而返本回樸,通過不斷的修持,明善的具體功夫就是《中庸》第二十章所力舉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明明德」就是達到明善的根本,才能夠回到「誠」的天道境界,天道落實在人的「明明德」,落實在不斷的正心誠意反省,天人合一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

事實上,王船山先生說:「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靜之動也。」又說:「廢然無動而靜,因惡從生也。」又說:「一動一靜,闢合之謂。由闢而合,由合而闢,皆動也。」王船山先生說:動靜互涵,以爲萬變之宗。意思是動與靜相互結合在一起,所有的變化都在動靜互涵之中。天人實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而且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功夫,實學的本質精神就是實事求是,通過實踐來完成天人合一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