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手裏的駕照年齡不小,但真正的駕齡並不算大。

儘管如此,好歹也跑過長途,開過山路。

無論高速還是街市,走在道上,低速車確實令人反感,必須超越。

但凡納入主流車速,大家各守規矩,一切都好。

然而路上常見某類車手,左鑽右扎,嫺熟地不行。哪怕只有一個車位的空間,它也會突然闖進來。

相比低速車,此類人士更叫人反感,數量也更多。自己快不了兩分鐘,對其他人還造成麻煩,起碼別人要心驚一下,踩一腳剎車,容易出事更不必說。

如真有火燒眉毛,那完全理解。但想來同一段時間同一條路上,那麼多人都有急事?可能性很小。

說小了是行爲習慣,說大了是人品問題。總之不考慮他人。

大概這是他們顯示自己是雄性的一種方式。

想起上面這個話題,主要是今天因某種機緣看到篇國外最新的關於內燃機未來發展的專業論文。說內燃機可能有點陌生,最直接的現實化身就是傳統汽車發動機,燒汽油的那些。

文章提及了媒體誇大的環保災難,以及排放醜聞(@大衆汽車)等問題對於內燃機發展的負面影響;指出當今汽油發動機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其實並不嚴重(已比早先改善了千倍級別),污染問題遠不如汽車輪胎微粒和剎車片微粒惡劣(新能源汽車也不能沒車輪子跑呀)……最後呼籲年輕科學家加入到更清潔高效的內燃機研究行列中。

這是怎麼個意思?似乎和當前大趨勢有所偏差呀!

以前對這些信息也零碎地有過耳聞,但並未做過什麼思考。確實,只看不想的話,很容易被單方向洗了腦袋,尤其那些看似正確的事情。

在新聞中,我們似乎只能看到“北京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相關內容。

特意查詢後,才能看到“北京新能源乘用車已達到9.95萬輛,是全國接入量最多的城市。12個月累計耗電量5.51億度,累計節油量2.76億升,累計減排二氧化碳量61.6萬噸”諸如此類的結論性話語。從某個時代至今,熱愛數字這件事似乎就一直傳承了下來。

款項是撥出去了,該入誰的口袋也入了誰的口袋,但究竟減排了沒有,減排了多少,誰也看不見摸不着。即便學者的計算數據恐怕也是紙上談兵,這其中的種種環節又怎會進入核心故事之外的數學模型。

《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藍皮書》中想必記錄着更詳實的數據。但是這種玩意,老百姓居然要花一百多塊錢才能買來看?難道不應該向全社會免費公開嗎?錢都補貼到哪裏去了?

近些年,不少研究已經指出,汽車輪胎和制動器產生的顆粒物排放,遠比發動機排放物的污染效果嚴重。海洋中的塑料微粒,相當一部分來源就是汽車輪胎微粒。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等於沒有排放完全清潔嗎?並不是。

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確實沒有從你的車屁股裏冒出來,但這並不意味着沒有碳排放產生,而是早在其他地方排放過了。至於其他地方是怎麼排的,排了多少,相比於燃油車輛少排了多少?在主流媒體上看不到相關介紹。上面那個北京的減排數字,似乎也只是節油量乘了個換算係數(燃燒一升汽油生成多少二氧化碳)。可事情不是這麼算的。

此外,我們都知道電池有毒性,回收是個問題。那麼汽車所用的龐大電池無疑更是件事,其報廢處理是需要更多成本的。而開採電池和電動機所需的原材料(鈷,鋰,稀土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這些事項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所以這個概念需要澄清。推廣新能源汽車就是環保?不一定。

所謂的“零排放”,那只是個修辭用語。關鍵要看汽車所用的電能來源,是清潔能源?還是煤炭。

說實在的,如果所用的電力來自於煤炭發電的火電廠,那還真不如好好開個正經的燃油車(搖號那是另一個話題)。好在,國家的煤炭發電比例正在逐漸降低。

不差錢又有信仰的話,可以去開油電混合HEV。爲什麼說是信仰呢?因爲這種車省油,但又沒有補貼。這節能減排的標準真是死硬,當前階段,省油就等於減排,這是看得見的減排。

國家確實在扶持純電動車,但是這玩意不是砸錢扶持就一定能有的事,能不能出現安全可靠,價格又合理,耐用性和續航俱佳的民用級電池——這是科學範疇。

回到文前的話題,那些愛加速超車,愛加塞兒的人,不僅令人心裏討厭,對環境來說,更是格外討厭。因爲它一個舉動,多少人會爲此剎車制動,再加速啓動,包括它自己。

油也費了,輪胎微粒也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