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次講到,處理青少年的情感問題,我們得與時俱進,但是不代表我們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在處理這些問題前,不妨先弄清孩子情感問題背後的需求,再確定他(她)是否真的戀上了,而後再想對策。

比如我家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從四年級開始,她們班上就不斷有同學宣佈在QQ上開了情侶空間。後來,他們的班長和學習委員也湊成了一對,也開了情侶空間。我家孩子每天回來像個小喇叭一樣向我播放消息,說今天這對分了,明天那對合了,後天又湊出了新的一對。很是熱鬧!我怕自家孩子也湊這個熱鬧,就經常讓她對同學的行爲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也經常跟她討論哪個男孩長相好,哪個男孩學習厲害,哪個男孩情商高。當然分析和評論的目的不是讓她去對別人說三道四,而是引導她去認識異性,初步確立對異性的欣賞標準。

孩子讀初中了,班級裏的情感故事繼續演繹,她繼續向我放喇叭,我們的對話在繼續。其中有個女孩,人長得漂亮、聰明,但是學習成績很一般。她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談戀愛上。據說這孩子談的男孩已經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了,可謂是見一個愛一個。我後來瞭解到,這孩子的父母帶着個弟弟遠在他鄉做生意,把她寄樣在親戚家,只有寒暑假可以和父母團聚。這女孩平常有一個手機,偷偷用着。寒暑假回去跟父母團聚的時候,她要把手機寄存到同學家。

從以上例子中不難發現,這樣的孩子都不是真正在談戀愛。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孩子的性意識朦朧發展,對異性產生好奇。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異性。所謂的開放情侶空間,只是孩子在宣佈我要長大,他們的這種熱切是他們對自己長大的熱切期盼。同時還表明,他們需要父母的平等對待和恰當關注。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給他們認識異性和表達欣賞的機會,而不是去防、去堵,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般不會用所謂戀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這位初中女孩的行爲在告訴我們她缺愛,很缺。父母的遠離帶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依靠,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依戀、保護、安全感。父母帶着弟弟而不帶着她,她寄人籬下的委屈又會加倍。初中又是人生第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她青春期的焦慮、渴望能向誰訴說呢?所以,父母最好將她帶在身邊,實在不能也要和孩子每天溝通。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終究有一天會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