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過一段視頻,一位母親跪在兒子面前,苦苦哀求他不要退學。

他兒子非常冷漠,不予理睬不說,還拍照發圈,說“開心每一天”。

儘管不知道這位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具體狀況,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走到這一步,肯定不是今天才這樣的。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做父母的沒有學會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和孩子相處時要麼用溺愛來籠絡孩子,要麼用打罵來壓制孩子,不光父母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威信,孩子也沒有從中學到正確的溝通之術。隨着孩子長大進入叛逆期,親子間變得疏遠,這時父母想要再和孩子說點兒什麼,孩子已經充耳不聞了。

無力影響孩子的父母,日益無奈,要麼像上面的媽媽那樣只會苦苦哀求,要麼失望之下完全放棄或者造就更大的衝突。而像這樣無法與父母好好溝通的孩子,在知情人眼裏是個“熊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時也往往會遇到困境。無論上面哪種情形,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都是悲哀的。

像開頭那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基本已經定型,想要改變很難了。作爲家長,最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把教育的基礎打好,這樣才能順利度過後面的叛逆期,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經提過,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可見,6歲前的育兒是多麼重要。有一本書《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就是專門幫助6歲以下寶寶的父母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麗莎白·克拉裏具有40多年的幼教經驗,是北西雅圖學院教育課程的主講人。

這本書中,她爲父母們介紹了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爲的具體技巧。這些都是她在多年研究和實踐中總結得出的,可以幫助父母們甩掉打罵和溺愛的手段,和孩子實現良性互動。

學會教育孩子,坐穩三腳凳

克拉裏強調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將其比喻爲一把“三腳凳”。

這個凳子的三條腿分別是: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對孩子合理的期望,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無論缺少了上面的哪一方面,這個凳子都站不穩,失去了用處。

1.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

作爲父母,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看重什麼。這樣可以幫助父母認清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在教育孩子時纔可能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

2.對孩子合理的期望

父母清楚自己看重什麼後,還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成長規律等現實情況來制定目標。

就像前幾天我提到2歲孩子的“平行遊戲”階段,即這麼大的孩子雖然喜歡扎堆玩,但玩的時候基本是各玩各的,沒有什麼交流。對於這麼大的孩子強求他們“一起玩”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容易成功的。交流中,幾位媽媽恍然大悟:怪不得,我還以爲孩子是怕生呢。

如果脫離孩子的實際,父母的努力可能成效不大,倍受挫折,孩子也會覺得困擾。

3.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儘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很重要,但父母也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需求得到滿足,感到快樂和成就感,和孩子相處時也容易變得平和、有耐心,對於整體的家庭氣氛是有好處的。

解決問題行爲的5個步驟

覺得孩子存在問題,父母該怎麼做呢?

卡拉里提供了5個步驟:界定問題-收集信息-探索潛在解決方案-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評估解決方案

乍一看,這5步似乎製造了新的“麻煩”:太羅嗦了!

不過克拉裏提醒說,並不是每次遇到問題都需要進行這5步。事實上,對於相似的問題,這樣解決過一次,以後就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去選定方案。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學會如何去應對自己遇到的困境了,這在他以後的成長中至關重要。

1.界定問題

具體地描述出問題所在,是孩子做的一些事,還是說的一些話?

注意不要用下結論性的語言去概括問題,而是給出具體事例。

比如說孩子很懶,這種描述是不對的,應該明確地說今天外出孩子總是讓抱,或者玩過玩具後不肯收拾。

當然,這些行爲對於一些年齡的孩子來說,其實是正常的,算不上問題。不過,如果父母不能具體的描述的話,也就發現不了這點。

2.收集信息

包括問題行爲發生的頻率、背景,再結合孩子目前的發育水平,以進行判斷。

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儘可能多地列出解決方案。

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將父母無法接受或者認爲孩子無法接受的方案剔除掉。

不過,這個評選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孩子的長大,或許之前不做考慮的一些方案也可以嘗試實施了。

5.評估解決方案

實施方案後,是不是有成果?無論是否見效,都要分析下原因,這樣下次遇到同樣問題時,就可以繼續使用該方案,或者換一種。

培養正向新行爲

光有前面解決問題行爲的辦法還不夠。如果僅靠那些,父母就只是像一個“滅火隊員”,處於被動局勢。

根本上說,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正向新行爲。一旦這些行爲成爲習慣,父母無疑就會輕鬆一些。

要養成正向新行爲的訣竅有三點:以身作則、簡單指令和行爲塑造。

1.以身作則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愛玩手機、愛打遊戲,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平時也是手機不離手,短視頻刷不停的。

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父母就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2.簡單指令

用語言和手勢給孩子下達簡單指令,這時孩子的執行效果往往更好。

太複雜的指令,孩子可能會有理解偏差,或者根本記不住。

最好每次下一個指令,句子不要太長。

克拉裏舉例說,想教9個月大的孩子安全地下沙發,就在孩子爬到沙發邊的時候提示“轉身”,同時幫孩子轉過身來,再讓孩子的腿往下伸,說“腳着地”。這樣練上幾次,孩子自然就學會如何爬下沙發了。

3.行爲塑造

有些新行爲比較複雜,孩子不可能一次學會。這時就可以把其拆分成“小目標”,分幾步來培養或改善。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還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像怎樣避免和孩子發生衝突、怎樣給孩子定規矩、怎樣進行正強化引導等等。

除此之外,書中還提供了一些對父母很有幫助的小工具,如評測兒童特質的調查表,可以幫助父母更清楚地瞭解孩子;兒童技能發育示意圖,可以讓父母明白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指標;時間輪幫助父母更好地安排時間……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最後,還針對父母的一些常見困擾給出具體的建議,包括亂扔東西、不按時喫飯、咬人、不肯睡覺等,更便於上手操作。

吼孩子幾句,或者給孩子手機玩,可能一時很見效,但是長期來看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不如跟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腳步,從改變父母自己開始,收穫一個獨立、積極的幸福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