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過強勢,就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局勢。

孩子的話往往不受重視,不管孩子說什麼,父母的回應都是“我這是爲你好!”“只准聽我的!”“小孩子懂什麼!”

長此以往,孩子的表達慾望被壓制,交流渠道被封閉,反正也沒人聽自己的,也就不必說了;還不如乖乖照做,還能少受幾句罵,少挨幾下打。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就是孩子變得內向、軟弱、唯命是從。

近期就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母親拖人給女兒辦理小學入學手續。不料,對方是個騙子,打着自己認識人、有門路的旗號,屢次騙錢。這位母親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後,爲了不被丈夫和家人發現,就天天領着女兒準時出門,傍晚再回家。就這樣耽誤了女兒5年。

讓人奇怪的是,女兒居然也配合了她5年。關於這點,問到她女兒時,女兒表示,爸爸脾氣暴躁,因爲怕自己和媽媽捱打,所以自己並不敢說這事。十幾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評判是非的能力,卻因爲害怕父親的強勢,而不敢尋求幫助,實在令人唏噓。

另一種表現就是孩子變得叛逆,在自己有反抗能力後也會變得強勢。

後者男孩更多見,隨着年齡的增長,其在身高、力氣上強過父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可能之前積累的鬱悶、不滿統統爆發,容易直接與父母發生衝突並佔據上風,此後可能會越來越不服管教。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都比較叛逆,但原本氣氛平和的家庭,在小時候家長能聽進孩子的述說,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道理、進行分析,那麼孩子長大後,和家長的交流方式往往也偏這種理智型。

而在父母的強勢中長大的孩子,不論是變得沒有主見,還是同樣強勢,都存在性格缺陷,以這樣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溝通,也容易喫虧或者碰壁。

《可愛的詛咒》一書中,就提到過以上兩種情況,並給出了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明白了父母過於強勢的弊端。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就要注意尊重孩子。即便他的想法不成熟,也要鼓勵他說出來,允許他反駁,同時陳述自己的看法時要平靜,有理有據,營造平等、融洽的家庭氣氛。這樣纔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