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賀歲檔到國慶檔,

在翹首以盼了整整8個月後,

終於等到它——《奪冠》(原名《中國女排》)

體育競技類電影不好拍,《奪冠》尤其如此。

爲什麼?

時間跨度大。

電影講述了從1981年至今近40年間兩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

涉及人物多。

電影不僅要塑造袁偉民、陳忠和、郎平三個教練,還要刻畫兩代中國女排隊員的羣像。

家國情懷重。

女排精神早已不只是一種體育精神,它飽含着太多國民期待,如果導演沒有足夠的功力,很難讓觀衆滿意。

沒想到,困難重重下,《奪冠》拍出了滿滿的驚喜和感動。

電影裏,有個人命運,有時代洪流,有家國情懷下的女排精神。

如果要用三個字來概括《奪冠》,那就是“硬”,“真”和“燃”。

《奪冠》的主創陣容堪稱業內頂級,陣容的“硬”側面印證了品質的“硬”。

導演陳可辛,從沒讓人失望過。

從《甜蜜蜜》到《親愛的》,陳可辛挑戰了不同的電影類型,每一次都讓觀衆驚豔。

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全實力派演員陣容,他們之間的對手戲想不期待都難。

作爲一部自帶傳奇屬性的電影,不僅要底子硬,還要足夠真。

說白了,就是高度還原現實,情感真實流露。

一代女排的定妝照一出,網友們直呼“這也太像了吧”。

從長相到造型到神態,演員和原型的相似度高達90%。

最驚喜的是,青年郎平由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還有什麼比讓女兒飾演年輕時的媽媽更令人信服?

二代女排不需要演員,直接是真女排姑娘們上場。

從入選國家隊到2016年征戰里約奧運會,只有她們自己最瞭解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她們不需要演,只需要做自己。

光是看到她們訓練打比賽的預告片,影妹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把一代女排和二代女排聯繫在一起的,是電影的靈魂人物——有“鐵榔頭”之稱的郎平。

演員裏能演出郎平的氣場和專業的,大概只有鞏俐了。

鞏俐在採訪中說,

“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演好(郎平),也是對女排精神的一份奉獻。”

片中,鞏俐不是在演郎平,而是把自己變成了郎平。

從眼神到嘴角,從面不改色到爽朗一笑,鞏俐飾演的郎平堪稱郎平本平。

就連最熟悉郎平的朱婷都感嘆鞏俐給人的感覺像極了郎指導。

角色高度還原之外,電影還高度還原了女排比賽實況。

1981年女排世界盃上的“中日對決”,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的“中巴大戰”,我們都能看到。

看着女排隊員們愈挫愈勇,看着現場觀衆搖旗吶喊,影妹彷彿置身於賽場上,見證着那個歷史性的時刻。

真實的角色,激烈的賽況,這種真實感和臨場感,何止是熱血和燃情!

這還不是最震撼人心的。

最讓人熱淚盈眶的,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堅持拼搏不怕輸的人,以及奪冠背後不爲人知的故事。

這些綜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女排精神”。

概括地說,就是訓練場地裏橫幅上的那四個詞——

“祖國至上 團結協作 頑強拼搏 永不言敗”。

“祖國至上”是代表國家比賽爲國爭光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這種使命感通過一個畫面一句臺詞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袁偉民是一代女排教練,他在訓練時對女排隊員們說,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證明給所有人看,中國人,行的!

2005年郎平在成爲美國國家隊教練後,受到了全國人的謾罵。

郎平解釋說:

“我一直都是中國護照,沒有想過入美國籍。我是作爲一名職業教練接受這份工作的。無論走到哪裏我時刻記得,我是一名中國人。”

2013年,郎平再次臨危受命出任中國國家隊教練,帶着中國女排重回巔峯。

“團結協作”是團隊精神,是心中有隊友,大家一起拼。

片中,袁偉民對女排隊員們說,

“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在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巴對決”中,五局鏖戰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最後一球魏秋月並未傳徐雲麗快攻,而是與朱婷眼神一瞬間的默契,由朱婷後攻拿下制勝一分,淘汰巴西隊。

這就是“團結協作”的力量!

相比“祖國至上 團結協作”,“頑強拼搏 永不言敗”更是女排精神裏不可忽視的精髓。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我們只看到了冠軍時刻,卻忽視了榮耀背後的拼搏,挫折背後的不言棄。

預告片裏,袁偉民說,

“我們比不上別人的訓練條件,只能靠比別人拼命才能贏。”

對中國女排來說,拼命就是不停地高強度訓練,不達要求不罷休。

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博物館裏,人們可以看到一代女排訓練時用過的舊球衣和護膝,上面還有血印和泥土。

備戰里約奧運會時,朱婷在肩臂受傷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做負重訓練。

比淚水和傷痛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失敗。

女排不是沒有失敗過,甚至一度在低谷徘徊,不僅無緣冠軍,甚至無緣四強。

雖然迷茫過,雖然不被看好過,但女排從不曾放棄。

終於,她們靠着不服輸的拼勁再次重回巔峯,打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和自信心,激勵着一代代人朝着更高的目標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