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學佛卻又不知從哪兒下手,經典繁多,也不知道該讀哪一部?希望能遇到一位大師指點迷津,卻發現周圍似乎沒有這樣的人。不是說佛不捨衆生嗎?怎麼就遇不到一位善知識呢!

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不是這個世界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你不能當一個好的弟子,善知識如果現前了,反而會害你,因爲你沒有慧眼,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還在善知識那裏挑三剔四。那麼挑來挑去,自己以愚癡的眼光去挑別人,甚至挑善知識,所以這樣一來,善知識不能現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會有善知識,這是福報不夠的人。如果具備了弟子相,善知識不遠千里都會來度你。不是你能夠度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能夠度你。“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觀世音菩薩也講得很清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應該以哪一種身可以度你的,觀音菩薩就會現哪一種身來度你。現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宰官(當官的人)、國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他都可以現這些身來度你。我們大家想想,觀音菩薩有沒有來度你呀,爲什麼不能來度你啊?他現什麼身都度不了你了,沒辦法了。他如果現一個大富長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就現居士身來度你了;他要現一個要飯的人能度你,他就現要飯的人來度你;他要現一個很有福報的善知識、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來能度得了你的,他馬上就會現這個身來度你。但是他現所有的身都無法度你的時候,他不能度你。我們要生慚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識,一定要生慚愧心啊!

修行的基礎,一定要培養福德、培養定力。福德不夠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識;第二呢,遇到了也會擦肩而過。因爲某一個小小的誤會,以自己淺狹的知見,會去評判善知識,那麼這個結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會錯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在持戒這個方面,就是包括了培養福德。什麼是福德?大家在生活當中親身體會去感受一下,什麼是德,什麼是福?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大家都喜歡他,他的所作所爲別人都會尊重他,這就是他的福德。你到這裏嫌這個地方吵,不夠安靜;到那個地方,安靜了,又嫌那個地方事情多;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又嫌供養少;在那裏又嫌護法居士不來,這種人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受歡迎。他只會挑剔,他的身上長滿了像刺蝟一樣的刺,只會去刺傷別人,這樣的人是沒有福德的。你哪怕在生活當中,在家庭裏面,你用修行的藉口去刺傷家裏的人,這也是罪過的,你也是沒有福報的。

你爲什麼會刺傷他們呢?學佛在心裏呀,你念佛一定要擺一個香案坐在那裏,別人覺得擺香案很討厭,你就偏偏要擺;別人覺得你今天不能到廟裏去,這裏很忙,我偏偏就要去,看你能怎麼樣,你這不把家庭搞亂了嗎,這就沒有福德啊!這樣的人是沒有善知識的,你到了善知識那裏,善知識叫你這樣,你偏偏要那樣;叫你上天,你要落地。

培養福德最簡單的一個標準:你到哪裏,那裏人都歡迎你。在廟裏,一般來說你勤勞,多幹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同樣的活你多做一點,大家就歡喜了,你就培養了這種愛護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時候,最好的分給別人,差的給自己,大家歡喜你了,沒人跟你爭了,無爭第一。這份心是很細的,你在時時處處只關注自己一個人,這種人的成就啊,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個衆生!因爲他沒有注意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能夠幫助身邊的一個人,你都能夠度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麼大。

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會小掉。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業就有多大。如果你現在想,我一定要利益天下衆生,這個觀念一旦形成了,你以後的心量一定是觀察天下衆生需要什麼,你努力的最終結果就能夠利益天下衆生。

戒定慧三學是“攝心爲戒”,然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有這個前後的次序。先要學戒,然後再學定。實際上,戒是人品道德的養成。一個人修行路上障礙重重,遇不到善知識,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爲他福德不夠;持戒不嚴,也是他福德不夠;做人、做事,表現出到哪裏別人都不喜歡,這是福德不夠。福德、因緣、善根這三者,福德是最關鍵的。你能夠學佛,說明因緣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夠,你就是遇到善知識了,善知識也會錯過。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識,那是因緣不夠,福德也不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