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北平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也隨之進入全面戰爭階段,但是就在民國上下羣情激奮之時,前線國軍卻節節敗退。

1938年1月1日,此時民國政府已經退守武漢,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座主要城市均淪陷敵手,蔣介石宣佈辭去民國行政院院長一職,專心指揮軍事作戰。

不過因爲前線戰事的不斷失利,民國政府內部以汪精衛“低調俱樂部”爲首的主和派人數日漸增多,就連民國元老於右任都開始主張和談。

汪精衛

然而民國統帥部衆人卻認爲,日本開出的和談條件實在太過於苛刻,如果貿然答應將與割地賠款的晚清朝廷無異,因此堅持要抵抗到底。

1938年1月15日,經過半個多月的拖延之後,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麿意識到民國政府根本沒有和談的打算,於是提出立即停止談判。

但是近衛文麿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日軍參謀次長多田駿的認同,多田駿認爲對華作戰投入的兵力已經遠超預期,如果繼續下去日本必將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日軍炮兵陣地

而且在日本的戰略計劃之中,民國並非第一目標,多田駿認爲應當增強日本關東軍的兵力,以此來防備蘇聯。

多田駿表明自身態度之後,時任日本陸相的杉山元勃然大怒,直接表示如果多田駿不同意停戰和民國談判,那麼他就發動內閣官員集體辭職。

多田駿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不再插手杉山元和近衛文麿之事,次日近衛文麿便召開御前會議併發布了一份聲明。

日軍傷兵

近衛文麿在聲明中表示,自此之後將不再以民國政府爲對手,也就是直接否認了民國政府的正統地位,自然也不會再進行談判交涉。

實際上早在淞滬會戰結束之後,近衛文麿便授意日本華北方面軍在華北地區仿照“僞滿洲國”組建了一個僞民國政府,用於迫使民國高層同意和談條件。

1937年1月18日,日本內閣政府召回了民國各地的日本大使,而民國政府也緊隨其後下令召回了身在日本的大使。

民國中央軍陣地

近衛文麿發表的聲明和其隨後的舉動相當於直接關閉了日本和民國之間繼續交涉的大門,以汪精衛爲首的主和派驚慌失措。

但是在蔣介石看來,近衛文麿的聲明和一切舉動都是迫使民國政府屈服,從而達到儘快結束戰爭目地的手段。

因此蔣介石在日記之中寫道“盍不早日覺悟,明言撤兵爲計也”,嘲笑日本明知久戰必敗,卻仍舊一意孤行拒不撤兵。

日軍前線陣地

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已經徹底陷入了狂熱的狀態,根本沒有人會認爲和民國全面開戰會在數年之後令他們追悔莫及。

而且民國政府內部也因爲此事而一片譁然,絕大部分民國官員均認爲,民國已經到了既不能和也不能戰的兩難境地,前線國軍更是進退維谷。

在此情況之下,前線日軍再次開始行動,不過日本統帥部並沒有將民國政府的臨時駐地武漢當作是第一目標,反而準備先攻佔津浦線沿線樞紐。

日軍輜重部隊

津浦線戰場以徐州爲核心,是橫在華北戰區和淞滬戰區之間的戰略要地,一旦日軍打通津浦線,就可以將南北兩大戰區徹底貫通從而合二爲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政府在津浦線地區設立了國軍第六戰區,由創立西北軍的馮玉祥擔任國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但是由於山東的韓復榘因爲在蔣馮戰爭時期臨陣倒戈從而導致西北軍大敗,因此韓復榘對於馮玉祥擔任戰區司令長官一事十分牴觸,要求將自己劃歸國軍第五戰區。

失去了韓復榘等西北軍舊部的國軍第六戰區實力迅速下滑,因此在淞滬會戰等前期大戰中國軍第六戰區存在感一直很低,而日軍進攻津浦線卻直接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

參考資料:《大東亞戰爭全史》、《抗日戰爭》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