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卡脖子”難題僅靠改革研究生教育還不夠

言詠

教育部9月22日的一場新聞發佈會引人關注,會上發佈的《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聚焦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一批緊缺人才,爲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和推進科技創新做出貢獻。此前一週,9月15日,華爲芯片斷供,這被視爲中國核心科技征途的一個標誌性時刻。

解決“卡脖子”難題當然有賴於研究生教育培養人才,這份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出臺得正當其時。它直面了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比如,對重點學科、基礎學科的保障不到位;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高質量、個性化培養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學位“注水”現象。對此,文件針對性地指出瞭解決路徑,如,建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和動態調整新機制;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爲作爲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等。

但是,僅僅研究生領域的教育改革並不夠,因爲顯現出的問題,是整體教育功利化的結果,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是如此。當一個孩子學奧數、學鋼琴不是因爲他對此興趣癡迷,而是有助於在升學履歷中“加分”;當一個對基礎科學真正有興趣的孩子,卻被教導這太冷門,未來不要投身於此;當一個高考高分考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會掀起輿論熱議,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可惜”……在這樣的理念下,對重點學科、基礎學科的保障又何從談起?從事這些基礎學科研究必須的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又從哪裏來?

再說另一個問題:論文造假。這也不僅僅存在於研究生階段,而是整個科研界的積弊所在。這種學術不端之風甚至於也侵蝕到了孩子。還記得前不久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獎的風波嗎?後來又曝光出武漢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如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他們讀到研究生階段,論文有可抄襲或他人代寫的捷徑可走,他們會踏踏實實查資料,攻克寫作難關嗎?前不久,科技部剛剛通報了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這只是冰山一角,說學術不端、學術浮躁之風是中國科研界的沉痾並不爲過。年輕人即使在剛剛走出校園時守住了踏實爲學的底線,在現實的浸染下會不會變得投機取巧?

這不僅僅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問題。在此之前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很重要,它與一個人的啓蒙與最初的成長息息相關,當一個學生進入到研究生階段後,他已不是一張白紙,而留下了童年及少年時期教育的諸多印記。在此之後,他還會被真實的社會塑造,那是社會的印記。

歸根結底,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扭轉整個社會的功利導向與浮躁風氣。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然而,我們本來就該對此報以長期主義思維,如果還是想着“彎道超車”、“走捷徑”,那就還沒有擺脫功利主義。沒有跑一場超長馬拉松的決心和韌性,熬不過解決“卡脖子”難題路途中的孤獨與對耐心的挑戰,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