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涉及剧透,但看过真实女排夺冠比赛的也无所谓剧透吧。

中国女排1981夺得冠军,此后五连冠,成就了“女排精神”。

2016年里约奥运会,老女排郎平带着新中国女排再次夺冠,重新书写了“女排精神”。

时间相隔35年,两代人,那么这前后的女排精神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呢?

郎平,无疑是探索秘密的那把钥匙。而陪练教练,后来的女排主教练,无疑是那把大门。在喧嚣的荣誉背后,他们两个无疑是电影最关注,最聚焦的两个人。

80年代,中国人憋着一口气,你追我赶世界潮流,从经济到体育,都深深地感到落后,急需在世界上证明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那个时候的女排,就是那一堵被排球砸的坑坑洼洼的墙,为了胜利,为了荣誉,为了国家的声望,要拼,要苦,要超越常人的毅力,换句话,就是现在的996奋斗精神。

结果,拼出来了,五连冠,世界传奇。古典的民族叙事电影是这样拍的。

郎平出走,带着美国队战胜了中国队,此后带着没落的女排再次出山。这一次,她质问女排队员,为什么打球?喜欢排球吗?享受排球吗?质问国家队,能不能接受外国教练?能不能在乎一时的得失?能不能把排球交给专业教练?她希望靠着职业的素养,缜密的战术,大数据分析,当然,还有球员们的团结、热爱,赢一场球的喜悦。

结果,也拼出来了,一扫颓势,雄风再起。现代励志片是这样拍的。

赛场上,只有输赢,但比赛背后,却是两种不同的动力。第一种动力是耻辱感,是集体荣誉,是牺牲,第二种动力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以及团队价值。

电影里的郎平说,不但要做优秀的运动员,还要做优秀的人,她做到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个时代最常见的故事:把生活交给个人,把个人交给生活。

陈可辛就抓住了时代的变化,把新旧女排精神展现了出来,而那个变化,最突出的就来自郎平,这个北京姑娘,这个排球天才,这个出走美国,超越国界的国际职业教练,她的思索。当然,影片因为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人物太多,并没有深入郎平的内心,而是漫画式的截取了几个画面,算是命题作文的最好表现了。

在国家队时,她备受冷落,唯一会陪自己的,就是那个陪练教练,她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比赛之外的生活气息,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加油,一起做梦,除了比赛之外,她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情味。而最后,陪练教练却无缘去日本参加他们的比赛,留下深深的遗憾。

这也是她此后出走国外,又回归祖国的理由,中国女排是她的生命,她的青春,即使再有职业感, 她也对女排有一份浓浓的个人情愫。她希望中国女排能够重振雄风,打出真正的水平。

在女排一扫颓势,打败巴西队站上冠军台的时候,她打通了陪练的电话,和他一起听国歌响起, 这一次陪练虽然还在家中看电视,却能够感受到现场的喜悦。因为种种原因,陪练曾经缺席了他们第一次打败日本队的喜悦,如今,郎平帮他圆了梦。

排球是有温度的,是有人文关怀的。这也许就是郎平最终的追求吧。郎平是中国新女排精神的缔造者,而缘起,无疑来自陪练教练,那个憨憨的,没什么追求,有人情味的小伙子。毕竟,在时代的大叙事里,我们能够关注到的还是血肉的个人,是一张张有笑有哭的面孔。

陈可辛还是试图在时代中抓住这种有关怀的东西,在《甜蜜蜜》的香港,抓住的是一对情侣的纠葛,在丛林般《投名状》的近代史,抓住了三兄弟的生死情义,在《中国合伙人》里,则是三个创业伙伴的恩怨。而如今在《中国女排》,他借助一个世界冠军一个陪练教练,再次完成了一次对时代的规劝。

只是,大家能听到弦外之音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