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自己孩子的一段的經歷。因爲班裏有老師懷孕了,有同學好奇在問,於是班主任便想着借這個機會,給同學們普及性知識,但卻沒想到遭到一學生家長的強烈不滿。

圖片源於網絡

這位學生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女兒才9歲,老師不應該教給孩子懷孕和性別這方面的知識。

對於此事,網友倒是一邊倒的都站在老師這邊,贊成她的做法。

說起性教育,不少家長“談性色變”,有調查顯示,大部分家長認爲過早的性教育沒有必要,只要隨着年齡的增長,該明白的就會明白。還有一部分家長表示未成年人最好不要接受這些“負面”消息,要保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但殊不知,就在這條話題還未下熱搜榜的時候,知乎的一則話題#3年內超4萬人涉嫌性侵未成年人#同時登上熱搜。而這些公開的數據也只是冰山一角,未成年人每年被施暴者的性侵仍在繼續,看到這,你仍覺得對孩子進行性科普教育是不必要的嗎?而我們又如何能夠保護未成年人讓其遠離性侵?

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來自孫雪梅的演講:

孫雪梅:鳳凰網副總編輯;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髮起人

我叫孫雪梅,曾經是一名記者,現在是在鳳凰網公益頻道做主編。同時,也是女童保護基金的負責人。

女童保護是 2013 年 6 月 1 日,我們全國的百名女記者聯合多家媒體單位,發起的一個公益項目,致力於普及提高兒童防範意識,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

其實兒童性侵這樣的現象也不是纔有的,以往就有,在 2013 年到 2016 年,我們統計的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案例,一共有 1401 起。受害的人數超過 2568 人。

如果說單純地是看公開曝光的,其實這還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部分。2013 年到 2016 年,全國的法院審結的猥褻兒童案,就有 10782 起,換算下來的話,其實每天法院審理結案的猥褻兒童案就有超過 7 起了。其實性侵兒童的這種現象不是國內獨有的,也不是國內哪個省份獨有的,它本來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很多性侵兒童的案件發生以後,真正對孩子傷害很大的很可能不是傷害本身,不是性侵本身,有可能是周圍的我們的輿論環境,周圍的人對孩子指指點點,對他議論,這些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當然了,這都是性侵本身帶來的,所以肯定源頭還是在性侵本身,就是那個壞人犯了錯,這個是沒有問題。但是二次傷害,有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身邊人的,就是

周邊的這個叫所謂的環境,然後還有一部分,可能會來自媒體。

另外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一個事,我希望大家不是說去對受害的孩子去進行指指點點的。我們該譴責的是那個施害人,而不是受害人。然後,也不要去評論,老是去評論這樣的一個事情,孩子會怎麼樣呢?

比如說如果家長在當孩子遭遇性侵的時候,首先反應是去責備孩子,打罵孩子的話,會讓孩子覺得這個是羞恥的事情,會加重他的羞恥感。同時,如果家長在孩子遭遇性侵以後,在孩子面前哭,覺得天塌下來了,這個對孩子也是很嚴重的二次傷害。因爲他覺得是我做了這樣的錯誤的事情,才讓我的父母這麼傷心。

所以說,很多東西可能以前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未來可能就是要去倡導的。當然了有時候人家就會說,爲了隱私保護,我們是不是就不維權了?我覺得如果有的人拿隱私保護的名義來說這個事,就不應該說出來,或者就不應該曝光出來,我覺得也是不理性的。因爲有些時候真的是很難兩權,只能是叫兩害相權取其輕。

其實兒童選擇沉默是因爲確實以前都談性色變,他自己可能在心理上,他都覺得這個事不好說,不知道跟誰講。或者說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傳統的教育裏面,把性當成是一種羞恥和骯髒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孩子很多時候是受到對方的威脅,對方是覺得,我能控制他,讓他不說。

家長選擇沉默,一方面也是跟這種,我們叫恥感文化有關,家長就會覺得,這個說出來以後,孩子是不是以後就沒法做人了,但是往往如果不說出來的話,會縱容這個壞人會多次地去傷害孩子,或者說他就傷害到更多的孩子。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確實還是呼籲家長去,能夠去理性的維權,當然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提倡家長確實要做好對孩子的隱私保護。

另外就是我們看到在司法層面,我們希望推動一個叫額定的最低的民事賠償標準。比如說定一個標準,5萬也好、10萬也好,有一個額定的最低賠償標準,是用於孩子做心理康復、心理治療,做事後的干預的。這個我覺得對於一些受性侵的孩子他們能夠更好地迴歸社會,走出陰影是非常有幫助的。

也還包括,就是我們都知道,最近大家都看到了,包括浙江的慈溪、上海閔行,都在推動,一定程度地公開有性侵兒童犯罪的這些前科者,他有性侵兒童犯罪前科的這些人的一些信息,然後對他進行從業的限制。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性侵兒童犯罪的前科的話,那未來是要禁止你從事跟未成年人接觸的一些相關的職業的。對於這樣(有性侵兒童犯罪前科)的人,未來全國應該做一個大數據的分享,限制他們的從業。

其實,我們這個性教育,是特別缺失的,防性侵教育,我們女童保護做的防性侵教育,其實只是性教育裏面很小的一個部分。當然了,我們的理念和性教育也是不衝突的。我們都知道性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該是從孩子一出生,其實是一個人生的大課題,就是在不同的階段,都應該進行不同的教育的。但是我們國家確實是非常缺乏的。

我特別希望真的不是因爲有大量的性侵兒童的案件,大家纔去重視性教育,而是從我們,就跟學其他的基礎的生存技巧一樣,真的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普及。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快的,因爲我們這代人沒有學,我們上一代人沒學,沒教我們,我們這代人也是,那還要靠自學,先學會才能教孩子。但這個事情確實是專業的,還是需要有人去推動的。

所以我們做的這個事情,一定會帶來無限的可能就是,當五年、十年、幾十年過去,我們再來看社會大衆對於性教育的看法,對於兒童預防性侵的看法,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人談到說,背心和短褲遮蓋的地方,是隱私部位,不能隨便讓人碰,就跟我們現在說出去過馬路小心點,注意紅綠燈,一樣,隨便都能說出口

所以我們做的事情,我覺得就是對於未來是非常期待的,也是有無限可能的。到 60 歲的時候,唯一可以確定的可能就是,我應該還是會繼續在做公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