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我們可以做什麼?

也許只是發個楞的功夫,但對他來說,卻是無比煎熬、漫長的過程,漫長到甚至可以決定生死。

跳樓之前,這名名九年級男生站在走廊,獨自沉默了2分鐘,2分鐘後,他轉身躍上圍欄,跳了下去,沒有一絲猶豫。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監控視頻,揪着的心也一同跟着他墜落了。有惋惜、有無奈,但更多的是感同身受。

他到底是不是真的頑劣到令人無法忍受,以至於母親必須要當着同學的面做出扇巴掌、掐脖子的過激動作,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這場打罵教育,成了壓垮他生存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

話題引發熱議後,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的童年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似乎少年時期的尊嚴,很容易不被尊重。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哪裏不好,打兩下、罵兩下就乖了。但殊不知,每一次的打罵教育,都會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而父母則美其名曰“都是爲了你好”。

隨着類似的事件頻發,很多人開始反思,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分別起到什麼作用?如何去正向激勵孩子,讓孩子能理解父母的愛?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來自魯鵬程的演講:

魯鵬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兒童教育暢銷書作家

我想一個人他總是要有一個真正的成長環境的,但是這個成長環境到底是跟我們現在認爲的一樣還是不一樣,是需要我們認真做一個思考,或者是做一個選擇,或者是做一個認真的規劃。

就是你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你想達成怎樣的一個,讓孩子未來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這裏面關鍵詞是什麼呢?是正向,正向這個詞是我們今天要強調的怎麼樣,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期待,或者是正向的一個回應。

那我就從電影開始講起吧,《何以爲家》這是一個黎巴嫩的電影,我要沒記錯的話,我們國家可能很少引進這樣的一個電影,這個電影非常長,比印度的電影好像還要長。

我看這個電影非常感動,這個小孩他是一個,就是說他就是主人公,但是這個事就是根據他來演的,他是本色出演。他的母親,他的父母生了好多的孩子,但是對孩子的這個教育沒有跟上,甚至經常的去呵斥孩子,吼罵孩子,甚至讓他一個姐姐很小的時候就嫁給了一個年紀很大的人,這個小男孩就很生氣,他要控告他的父母。

圖片源於網絡,《何以爲家》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我們就是一個上位者,我們有沒有這種好的德風,好的德行能夠感染到孩子,我們不說就完全讓孩子能夠聽懂,能夠做到,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事。

我們今天講教育,講家庭教育,講學校教育,它這個教看怎麼寫,左邊是一個孝,右邊是一個文,這是教,就是先教孝再教文,但是今天的教育爲什麼難做?就是我們只教了文沒有叫孝,學校也不教,家庭也不教,所以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多的問題。

所以中國的教育也好,世界的教育也好,我覺得它就是兩個方面,就是一個是人學,一個是科學科。

第二個就是什麼,當我們在教育他的時候,我們握着他的手的時候,這是從父母身上跟孩子身上有一個暖流的傳遞,他肯定覺得媽媽爲我這麼好,肯定是爲了我好,我都能感受到媽媽手心的汗,媽媽手心這個愛。那我肯定不能跑,她怎麼說我就怎麼聽,這是第二個避免的方式。

第三個就是孝,這個孝是什麼呢?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頭髮,我們的皮膚都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們保全這個身體,那到最後才能夠是孝道的開始。

圖片源於騰訊視頻

那我再說回來,就說這個媽媽可能說,我覺得我對他好,我對他好,但實際上再也沒有比我是爲他好更恐怖的藉口了。我是爲他好,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但是這個馬皓文就說了,如果你認爲我們衝着孩子大吼大叫都是爲他好,請你現在面對着鏡子吼上兩個小時,罵鏡子裏那個人。爲什麼罵?爲他好嘛,你覺得自己做的不行,你罵他,罵鏡子裏那個人嘛,使勁爲他好,但是我們不做,爲什麼要罵孩子呢?

所以孩子他身上有一個神奇的感受器,他們能感覺到大人們對他是不是真愛,你罵他是不是真愛,他能感覺到。

如果這個爸爸是一個家庭的舵手的話,那個母親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就是當一個母親你晚上你回了家陰着臉的時候,你的家裏有兩個人是不敢出聲的,就是你的孩子不敢出聲,你的先生不敢出聲。但是你的孩子又想讓你高興,所以他會做各種搞笑的動作,或者到你身邊去給你按摩,給你倒水呀,爲的就是讓你開心。

當你一下子笑的時候,那孩子會特別的開心,那你的先生他的心情馬上也放鬆了,所以你看你這個女士的這個情緒,對這個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另外我說爸爸的格局,他能什麼呢?他就能夠給孩子一個指引的一個方向,我們經常說,這個老師如果你想教孩子,你有一桶水,你才能給孩子舀上一碗水給孩子,但是我想如果我們沒有一桶水,但是我知道那一桶水在哪裏,我知道那個水源地在哪兒,我可以把孩子指到這個後海去,我可以把孩子指到長江,指到黃河去,那裏有水,我覺得這是我們做父母的一種格局廣大的體現。

所以這是我們做父母的一個,要學的一個地方,就是媽媽要有好情緒,爸爸要有好格局

就是父母的這種格局也好,這種情緒也好,就是爲什麼我們要給孩子營造這樣的一種特別好的成長環境。

當我們這樣的一個正的感覺,夫妻關係也好,我們自己本身的內心的環境也好,營造出來的時候,我想我們所有的教育就是不教而成。可能不能講太多,但是我努力了,我覺得我心很安,這就可以了,好吧,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