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内在素质,以及各方面因素的整合作用[2]。家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农村,很多家长去城市务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管教,而老人缺少相应的教育意识和正确观念,此外小学生如果与父母接触时间较短,来自家庭的情感、生活支持就会很少。当他们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时,不知怎样解决,在寻求心理援助时不知该向谁求助,就会感到紧张无助,遇到问题时会容易冲动、焦虑,长此以往,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农村小学多数并未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此外教师还要担任各科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很少。还有,学生自身如常偏执、不满、懦弱或不会调节情绪、心态来迎合多变的环境,就会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和矛盾,易产生严重的挫败体验以致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5.1家长提升有关知识涵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关心孩子外,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即使家长外出打工,也要多和孩子通电话,明白孩子的心理渴求,要求孩子“蹦一蹦够得到”,避免孩子过重的心理包袱。恰当管教的同时,作为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知识涵养,多看相关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乐观、身心健康的孩子。

农村小学需要按照儿童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着力农村小学科任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相关培训[3]的同时,更新观念使用适合农村儿童教学的手段,在课堂上恰当引导学生。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注重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会给予学生心理正向的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