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曾經一度有一股考證熱,其中建築類考試中的建造師考試非常受歡迎。因爲當時建造師證被用來非法掛靠,不用上班就可以每年有幾萬元收入,因此吸引了不少非建築行業人員報考。老李和小張是一個單位上班的同事,他們商定一起去考試,希望有一份額外收入。

老李當時已45歲,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專畢業生,而小張畢業只有幾年,而且是一所211大學。對於這次考試,小張覺得自己年輕,畢業時間也不長,胸有成竹,志在必得,而老李覺得自己年紀大,記憶力下降,而且畢業都二十多年了,把知識忘得差不多了,信心不足。然而結果卻讓大家非常意外,老李竟然一次過四門,成功上岸,而小張卻敗在了實力考試上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一、九十年代初大專生的智力不一定比2005年211大學生弱。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考大學難度非常大。1990年時,全國高考錄取人數僅僅只有61萬,這其中是包括本科、大專和高中中專的。雖說錄取率高達22%,但是以適齡人口計算,其實高中生283萬隻佔適齡人口的10%左右,因此大專生和本科生佔當時適齡人口不到2%。

而大學在1999年大幅擴招,到2005年,錄取人數達到了504萬。根據2017年的數據全國211大學人數達46萬,那麼2005年211大學招生人數應該不低於35萬,佔適齡人數比例也差不接近2%左右。因此從佔適齡人口比例來說,1990大專生不一定比2005年211大學本科生智力差。

二、45歲老李選擇腳踏實地學習,而年輕的小張卻想走捷徑。老李知道自己畢業時間長了,而記憶力也下降了,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於是他買好了教材,先從二級建造理師開始考。開始,老李看教材,花了好長時間看完一遍後,感覺一點印象都沒有。於是從網絡上下載了一些網課課程,由於老師講課深入淺出,能把握重點,跟着老師把整本書過一遍後,基本對整本書的知識體系有一個瞭解,之後再看教材和做題時就有了感覺。

在二級建造師考試中,順利地以高分通過三門考試,同時也樹立了自己必過一級的信心。以至最後在一級考試中,一舉通過四門考試,成功上岸。

而小張覺得考二級沒有用,含金量不高,只報考一級。爲了節約時間和提高成功率,他還選擇花幾千元報考了某面授機構培訓班學習。雖然跟着培訓機構進行了學習和複習,培訓機構也進行了押題,但準確率低,最近導致最難考的專業實務沒有合格,只能第二年再考。

我們說,按理45歲的大專生老李考證是沒有任何優勢的,但他選擇腳踏實地學習,一步一個腳印,而且藉助於網絡課程學習,網課老師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重點難點在哪都門清,哪些地方要怎麼學,哪些地方會考,怎麼變着花樣考,都非常清楚。因此纔有這麼好的學習效果。

年輕的小張,以爲花錢進行了面授,以爲效果好,結果卻掛科,所以還是不能走捷徑。

你們覺得老李和小張在考建造師證時出現這樣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