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希濂,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這位曾經的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以作戰勇猛著稱於世,後在解放戰爭中被俘,於1959年12月被特赦,後因病逝世,終年86歲。他一生坎坷,堪稱傳奇人物。

一腔熱血,軍旅有功亦有過

17歲進入黃埔軍校並加入國民黨,18歲由陳賡介紹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因“中山艦事件”,便脫離了中國共產黨組織關係。

作爲蔣介石的門生,文武兼備,很受器重,率部參過對共產黨蘇區的第5次“圍剿”,作戰極其兇猛,且頗有獨特思維的戰術戰法,曾經和紅軍多次拼死作戰,造成了紅軍很大傷亡。蔣介石在衆人面前誇讚他:“於討伐叛亂戰鬥中首建奇功”。

後來,前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瞿秋白被捕,並落到了宋希濂手裏。他曾一度困惑,究竟該如何處置這件事,退出共產黨時,他曾答應不會做對不起共產黨的事情……

然而,在蔣介石的一再命令下,痛下狠手,處死了瞿秋白,這也成了他至死不能釋懷的命案。解放戰爭中被俘後,曾這樣懺悔過: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革命家和文學家瞿秋白先生,竟死於我之手中,將我碎屍萬段,亦不足以蔽吾之辜,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宋希濂以民族大義爲重,實現了鐵血男兒報國殺敵的目標。在會戰中,帶領官兵浴血奮戰,多次重創日軍。入緬作戰期間,因指揮有力、奮勇殺敵,被當時的《紐約時報》專版報道,並將他和史迪威的英雄事蹟並列進行謳歌。

艱難抉擇,42歲那年嚐遍世間痛楚

1949年10月中旬,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令宋希濂沒有想到的是,戰鬥竟是從他的湘鄂川邊區開始的。宋希濂被從左右兩翼迫近的解放軍擠壓到川西南地區。雖握有重兵,但他不敢戀戰。他曾經和同窗好友胡宗南有過一次深入的徹夜長談,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一致認爲退守緬甸方向是唯一存活之路。

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蔣介石的強烈反對。戰鬥中,部隊被解放軍分割圍殲時,一籌莫展的他等來了蔣經國。看着老蔣贈送的黃金和親筆信,他徹底絕望了,深知自己只是一枚棄子。

宋希濂憤怒地撕掉了這封親筆信,下令部隊撤退,並要求行軍途中關閉電臺,到達指定位置後每晚彙報1次,並不允許向“國防部”報告。一時間,國民黨找不到宋希濂,解放軍也找不到,他和自己的部隊就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在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第18軍155團的不停追擊下,終於跟上了宋希濂的殘部。在“活捉宋希濂,向新中國的第一個元旦獻禮!”戰鬥口號激勵下,155團800餘名官兵輕裝前行,腦海中始終印刻着一個字: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毛坪以西渡河處追到了他們。當時宋希濂想開槍自殺,卻被自己的警衛排長攔了下來。

起初被俘時,他穿着一身士兵棉軍裝,化名周伯瑞,原以爲可以矇混過關,伺機逃走。怎料,被他曾經親手放掉的一名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人員指認,最終承認自己是宋希濂。被俘時,他42歲,這一年對於他來說是灰暗的,先是喪父、後是喪妻,再到打了敗仗被俘,人生的最冰點,莫過於此。

痛心懺悔,改造被赦後致力民族振興

被俘後,陳賡大將曾去看望他,作爲同鄉、同窗、還曾是他的入黨介紹人,跟他促膝長談,討論了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交流了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繁榮富強新中國的迫切需要,並闡述了我黨我軍相關政策……這一次的長談,令宋希濂終生難忘,影響了他的後半生。

1959年12月被特赦後,擔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專員,積極爲祖國和平統一事業奔走,並倡議全體黃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以實際行動參與到促進祖國統一運動中來。

期間,他還迎娶了新的妻子,易吟先女士。此人是著名辛亥元老易堂令先生的女兒,畢業於湖南著名的愛國女校“周南女學”,一生從事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至死不渝。

1980年,他遠赴美國,與31年未能相見的5個子女團聚。著有《鷹犬將軍·宋希濂的自述》,並提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民族是永存的。功過是非都已是過往之事,一個人唯有胸襟坦蕩,爲國爲民,方會終生無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