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爲笙,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包含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來看看這些詩經裏描寫的植物吧。

諼草(xuān cǎo)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詩經·衛風·伯兮》

諼草又名萱草,俗名黃花菜、金針菜。古人以爲此物可使人忘憂,故又名忘憂草。早在康乃馨成爲母愛的象徵之前,我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詩經疏》上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沒長穗的荻;葭則是初生的蘆葦。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詩經的蒹葭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另外因爲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亦常用作謙詞。現在我們蘆葦一般作爲堅韌的象徵。

芣苡(fú yǐ)

采采芣苡,薄言採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國風·周南·芣苡》

芣苡又名芣苢,即車前草。郭璞說“車前之草,別名芣苢,王會之雲,其實如李。名之相亂,在乎疑似。”爲什麼會有懷疑呢?爭論點在於“芣苢”究竟是指什麼,先秦時期和後來認識有所不同。先秦時的芣苢有可能指的是薏苡,而不是指車前草,所以郭璞特別寫了《芣苢贊》爲它正名,說芣苢指的就是車前草。

車前草是路邊很常見的一種野菜,可在4、5月間採幼嫩苗,沸水輕煮後,涼拌、蘸醬、炒食、做餡、做湯都行。另外它還是一劑良藥,車前草味甘,性寒,具有祛痰、鎮咳、平喘等作用。

詩經裏這是植物你都認識嗎?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了,拜了個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