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爲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把握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9篇(本輪系列稿件最後一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階段和重要環節,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要從“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等關係上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隨着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向着“偉大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中國式現代化”的進一步成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無論是基於本國本民族還是放眼世界,其意義都是極其重大而深遠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艱苦奮鬥之下確保完成這一目標任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爲之憧憬的社會理想就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變爲現實。這無疑是一個激動人心、永載史冊的偉大歷史節點。

  

  黨的十八大提出“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並且針對這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爲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由此我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當前處於決勝關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即“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戰略全局中的地位,尤其是作爲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階段和重要環節,它所具有的特定時代內涵和深遠歷史意義。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生動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爲之奮鬥。”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再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49),就是這種“富有感召力”的新時代“奮鬥目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深深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集中反映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願望,充分體現了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這是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爲之奮鬥的目標。這一目標,既是中華民族的宏偉目標,也把每個人、每個家庭、各方面羣衆的願望和利益結合起來了。”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告,“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並且表示“定當不負重託,不辱使命”。莊嚴的承諾源自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性質宗旨,植根於一脈相承、接力以進的奮鬥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這就是我們的衡量標準”,同時還特別指出要從“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等關係上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

  一是“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並不意味着所有地區、所有市縣、所有人屆時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區域、不同人羣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中,有的是絕對指標,也有不少是相對指標。如扶貧標準就是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對此要始終堅持,不能偏離,既不能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要調高標準、吊高胃口。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定量分析,也要定性判斷。從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但從定性判斷看,如果各項量化目標實現了,但人民羣衆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並沒有體現出來,也很難得到人民認可。

  我們也應看到,“全面小康”也是具體指標與根本要求的統一。就整體發展水平而言,我國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之列,距離“發達國家”尚有不少差距。在越來越強調社會發展的包容性、均衡性和協調性的今天,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工業化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發展指數”,只是用來衡量和考察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單項指標,但僅就某一個或幾個側面都不能反映和代表這個國家特別是民衆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中國,“發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已超越了當今世界那些所謂“主流”經濟學說或社會發展理論的既有範式,愈益具有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更高價值追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從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到201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創舉!隨着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向着“偉大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國際上有關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議論日漸稀少,而“中國式現代化”的進一步成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無論是基於本國本民族還是放眼世界,其意義都是極其重大而深遠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巨大實踐偉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於黨領導人民進行“四個偉大”的壯闊實踐,必然在這個實踐進程中得到豐富、驗證和發展。“以人民爲中心”是我們黨的鮮明執政理念,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價值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執政理念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真理性。從“兩個一百年”到“中國夢”,從響亮地發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黨的十九大鮮明提出“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到統攬“四個偉大”等等,無不集中反映了這一根本價值立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如期實現,本身既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對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深刻驗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爲中國徹底擺脫落後走向強盛提供科學指南!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重任!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爲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深刻證明了的客觀真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雄辯地證明,要發展中國、穩定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於來自不同方面的這樣那樣的論調和聲音,我們一定要保持應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人的素質和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現實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們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又要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涉及“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統攬“四個偉大”以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角度,還包括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軍夢”、人民健康以及制度建設爲核心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要方面。這一要求隨着“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尾必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得到更加明顯、更加充分的展現。

  “中國夢”與世界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正像“命運與共”已經熔鑄爲偉大抗疫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美好憧憬,也是與世界各國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本一致的。“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盪;是機遇,不是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世界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完全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必將進一步證明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著名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着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爲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指出,“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廣大人民羣衆在黨的領導下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正是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變得清晰可見。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需要進行“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要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爲成功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打下堅實基礎,無疑就是這樣的“偉大斗爭”。進行“偉大斗爭”,需要弘揚鬥爭精神、保持奮進姿態,只有“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我們才能夠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萬里長征”中的“關鍵一步”,固然是偉大的、值得驕傲的,但正如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將會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估計,以必勝的信念,準備爲此付出更加艱鉅的努力。

  (作者:弘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