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熱映的影片中,最適合全家人一起看的,非陳可辛導演的《奪冠》莫屬。

從80年代中國女排的“五連冠”,到如今中國女排重返世界之巔,幾十年來一代代國人看着女排的比賽長大,出於深厚的“女排情結”,自然對《奪冠》抱有很高的期待。

從評論來看,很多人都覺得《奪冠》是一部很好哭的電影,無論從細節的把控還是人物塑造,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觀衆的“淚點”。

01、第一大淚點:女排隊員的艱苦奮鬥

熟悉電影的人都知道,“陳可辛”這個名字,就是一部電影的品質保障。

近年來陳可辛總能不斷創作出各種風格不同的優秀作品,尤其是現實題材的影片,比如《親愛的》、《中國合夥人》,都取得的相當亮眼的口碑。

同爲現實題材的《奪冠》,也延續了陳導一貫的風格,讓觀衆在陳可辛充滿情感溫度的人文關懷中,得到精神上的震撼。

在極其寫實化的鏡頭營造裏,我們爲女排姑娘們艱苦的訓練,以及賽場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所打動。

陳舊的訓練館內,牆皮脫落,設施簡陋,在這樣艱苦的訓練環境下,女排姑娘們要接受袁指導嚴格的訓練。

在大量的特寫鏡頭中,我們看到有的隊員膝蓋上的護膝已經被血染紅,有的隊員手掌被磨得全是血泡,還得強忍疼痛拔掉上面的刺。

看着傷痕累累的她們,沒有人不會替她們感到心疼。

不是沒人想過放棄,但最終沒有一個人離開這裏:這羣年紀輕輕的姑娘仍然含着淚,咬着牙,日復一日投入到艱苦而漫長的訓練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就是當時剛剛進入國家隊的郎平。

當時的她不到20歲,連替補球員也算不上,每天只能遵照教練安排,舉槓鈴練負重。

但她就是有那股不願退縮的韌勁,每天人都走光了,還在訓練館內練球到深更半夜。

放棄高考,放棄享受青春年華的繽紛燦爛,郎平放下一切,憑着一腔熱血徑直向前衝,這種拼勁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觀衆。

與此同時,影片通過對一幕幕比賽場面的還原,讓觀衆不由地沉浸在其中,被姑娘們拼盡全力的精神所打動。

比如影片的第一場重頭戲——1981年日本世界盃的中日決戰,影片完美還原了當時的比賽場面,連當時解說比賽的宋世雄老師都被請來再次“聲音重現”,極大增強了比賽的年代感和真實感。

當決勝局處於落後,中國姑娘們的拼搏似乎要功虧一簣,她們難掩內心的失望和沮喪,但卻沒有繳械認輸,而是拼盡全力,緊緊咬住每一分。

有的隊員腰部受傷痛苦難忍,但仍然堅持上場作戰;也有最後參加比賽的老隊員,眼含淚水請求教練讓她上場,讓她站好女排的最後一班崗。

就像袁指導教練說的,如果這場球輸了,她們真的會後悔一輩子。

看着她們在場上每球必爭,拼盡全力扣殺、救球的模樣,看着在拿下冠軍後,一向冷靜的袁指導也眼眶泛紅,銀幕外的我們,也早已被喜悅和自豪的氛圍感動。

02、第二大淚點:女排隊員與教練員的關係

作爲中國女排成功之路上的引路人,袁指導一開始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嚴厲、冷酷,不留情面

我們看到即便是過年的時候,他也讓女排姑娘們堅持練球,讓人覺得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但在這副冷硬麪孔之下,袁指導其實有着一顆溫柔的心。

除夕夜,他讓人把女排隊員們的親人接到訓練基地,讓她們能過上一個團圓年;

尤其是多年後在老隊員陳招娣的葬禮上,頭髮花白的他強忍眼淚,聲音顫抖地對老隊員們說“別哭,跟我走”的時候,吳剛極其剋制卻又力道十足的表演,對我來說是全片最催淚的一幕。

曾做過老女排陪練的陳指導,他打動觀衆的淚點,是發自內心的“暖意”。

在青年時期和老一代女排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女排姑娘們喫的苦看在眼裏,也默默記在心裏。

多年後,當自己成爲中國女排的主教練後,他以一種更加積極、風趣的方式,讓女排姑娘們在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緊緊凝聚在一起。

他很少流露負面情緒,就像北京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的比賽,儘管他心中焦慮,但他卻隱藏所有的負面情緒,積極鼓勵着女排姑娘們,給她們加油打氣。

第三位中國女排的主教練,就是全片最濃墨重彩刻畫的,也是最賺淚點的角色——郎平。

影片對她的塑造非常豐滿立體,再加上鞏俐極其具有信服力的演技,這個情感層次豐富的角色很容易和觀衆產生共情。

比如當美國隊戰勝中國隊的那個夜晚,作爲美國隊主教練的郎平心中五味雜陳。

室內是美國女排在歡呼慶祝,室外是郎指導獨自一人,黯然面對外界的衆多非議。

在給女兒打電話時,她的聲音逐漸變得哽咽,直到後來眼中湧出的淚水,讓觀衆由衷地爲她難受。

此刻的她不再是鐵榔頭,而是一個脆弱、委屈、讓人心疼的普通女人。

在中巴之戰的前夜,當她動情的告訴女排姑娘們,“我有責任幫助你們,好好地享受體育的本身”時,語氣裏的真摯和溫柔,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特別“有效”的催淚劑。

03、第三大淚點:從女排故事看到國人的拼搏精神

賽場上,女排姑娘們把手疊在一起,喊出一聲聲振奮人心的“加油”;訓練時,袁指導面色嚴肅,告訴隊員們“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這一幕幕熱淚盈眶的畫面,蘊含着女排姑娘毫無畏懼的強大力量。

影片並不只是講述中國女排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我們每一個人,也能在其中看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時代記憶。

比如影片對於80年代的場景還原:熙熙攘攘的自行車流、穿着質樸簡單的老百姓,以及女排奪得冠軍后街上狂歡的人羣,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衆來說,他們能看到屬於自己的時代記憶。

特別是片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女排比賽,對於人們來說,更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記憶碎片”,承載着和家人、朋友一起經歷的那些難忘的時光。

幾十年的時間裏,“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了體育運動的範疇,其中的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等精神品質,早已和民族精神融爲一體,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爲了理想而拼搏奮鬥。

還記得片中曾借角色之口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今的人們,生活和30多年前已經完全不同,還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到《奪冠》的最後,每個觀衆都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女排精神,永遠不會失去其價值,永遠都有存在的意義。

從春節檔撤檔,到8個月後迴歸大銀幕,睽違已久的《奪冠》終究沒讓人失望,期待影片繼續創造佳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