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的進步,戰爭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古代兵法中提及的部分戰略重鎮也漸漸不能滿足當代的需求。

二戰後軍事理論已經比較成熟,現代戰爭不只是打軍隊的戰鬥力,更依賴於那些工業能力強大的“新軍事重鎮”。

2015年美國解密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製作的一份文件,這份文件中有很多中國城市被列爲重點打擊目標,並標註了摧毀每個城市將要動用的核彈數量。首都北京反而僅能排到第8位,戰略地位不及前七位。

第一位 上海(82枚)

中國素來有句話叫做“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上海位於長江航運終點和中國海岸線終點,其內河航運和遠洋貿易優勢都非常明顯。清末以來,上海貿易興旺,工商業發展迅速,一度成爲遠東第一大都市。

民國時期有“上青天”之稱的三座大城市:上海、青島、天津,上海要比後兩者發達許多,建國後上海經濟和工業產值都領跑全國,當年上海以一個城市的體量,GDP比所有省份都要高得多。因此上海雖地處海疆前線,又是典型的易攻難守之地,但還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重鎮。

第二位 廣州(50枚)

廣州的崛起早於上海,但和一衆中原、江淮一代的城市相比,就要晚得多了。早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收服百越,廣州就成爲當時嶺南的中心城市,是歷代郡治、州府衙門所在地。

礙於嶺南地區一直屬於“偏遠地區”,開發程度低,對全國影響微乎其微。唐朝時,廣州成爲大港口,宋朝時只有三個城市設立了“市舶司”,廣州是其中之一。

1850年的廣州十三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距離京師最爲遙遠的廣州港,成了清帝國唯一合法外貿區——廣州十三行。等到了清末民初,廣州已經發展成工業和商貿重鎮,直到新中國,廣州依然保持這種優勢。廣州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國民大革命就是起源於這裏。

第三位 瀋陽(44枚)

建國初期的東北,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在這裏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架國產飛機、第一輛國產卡車……許多軍工院校都和東北地區有很深的淵源。遼寧是當時東北經濟水平最高的,而瀋陽又是當時遼寧的中心城市。

在1953年的時候,瀋陽一度成爲中央直轄市,抗美援朝戰爭中瀋陽是最重要的軍工基地,直到今天,瀋陽得益於其雄厚的基礎建設,依然是全國教育指數最高的城市。

第四位 太原(32枚)

如今發展不盡人意的太原,在歷史上是一座赫赫有名的“龍城”,從這裏走出很多王侯將相。北朝時期,晉陽一度成爲北齊事實上的國都,唐朝李淵也是從太原起兵,最終奪取天下,宋太宗趙光義甚至因爲忌憚太原的“龍脈”而下令毀城……

清末民初,軍閥閻錫山入主太原,開始了執政山西三十八年的歷史。閻錫山此人雖然是舊軍閥,思想落後,夥同地主、資本家嚴重剝削和壓榨人民,但也知道搞好建設纔是於亂世中立足的硬道理。

根據資料顯示,閻主政時期,位於太原的西北實業公司資本就達到了全國(此時東北已經淪陷,故不包括東北)統共2826家工廠資本總額的七成。民國時期三大兵工廠,分別是漢陽兵工廠、奉天兵工廠、太原兵工廠。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較好的太原成爲美軍重點打擊目標也就不奇怪了。

第五位 南京(27枚)

南京建城史和太原差不多長,被解放的日期也和太原只差一天。南京的地位幾乎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語言來描述,從明朝到現在,六百多年的時間裏,南京不是都城也是僅次於都城的第二大城市,更不要說南京多次作爲南朝政權都城,南京城向來以堅不可摧而聞名。

明代南京大報恩寺

1927到1937年被稱爲“南京十年”,這十年裏南京政府對南京進行了大力的“首都”建設,使得南京人口超過一百萬。後來又作爲汪僞政府的“首都”,南京雖然因爲戰爭受損,但到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成爲了江南一帶的大城市。

劉伯承元帥領導並建設了南京軍事學院,這是我軍歷史上的一次堪稱脫胎換骨的大轉變,解放軍從此由一支“二戰時期”的軍隊轉變爲現代化軍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