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和橫貫歐亞非大陸的羅馬帝國幾乎處於同一時代。在距今兩千年前,要維繫龐大的帝國,秦和羅馬都選擇了建設以都城爲核心的大道。秦有馳道、直道、五尺道和北邊道等,而羅馬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美談。

秦馳道

在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已經到了比較高的程度,商業發展、軍隊運輸需要越來越大,修建合適的道路是越來越迫切的,但是因爲列國並立,全國的道路是不能貫通的。

秦帝國疆域圖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修建了很多大道,最著名的秦馳道是以咸陽爲中心,向東連接東方六國故地的夯土道路。所謂馳道,意思是“君王行車走馬的道路”,後來也用來泛指車馬馳行的大道。

秦馳道像是今天的高速公路,承擔着秦時快速溝通各地的職責,據漢書記載:

秦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

秦道基礎上發展的隋唐大道

秦馳道有統一施工標準,據說“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也就是寬大約70m,每隔三丈就要種一棵樹,爲了路面排水,路基要高於地面,雖然是夯土路,但規定必須用鐵錘夯實才可以。馳道中間的三丈之寬是專供皇帝使用的,兩旁開闢有人行道,每隔十里就設置一亭。

羅馬大道

羅馬大道從工程角度上講要比秦馳道更有技術含量,其修建也是由羅馬軍團完成,而不是平民勞工。

白線爲

第一條羅馬大道是阿庇亞大道,修建完成的時候羅馬還沒有進入帝國時代,時間上也比秦馳道要早些。爲什麼說它更有技術含量呢?是因爲阿庇亞大道不是簡單的夯土路,而是分爲四層的表面由石塊砌築而成的道路。

最下一層要向下挖一米五,平整好之後鋪好零點三米左右厚度的小石子,然後再鋪設兩層碎石黏土,最上面纔是砌築平整的大石塊層,這一層一般厚度要達到零點七米。

羅馬大道和秦馳道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道路中央都是用來行車的,兩側有簡易鋪裝的人行道。但資料顯示,秦馳道寬度達到70m,實在有些駭人聽聞。羅馬大道寬度在十幾米的樣子,中間車行道約4m,兩側人行道3m以上。車道中間鼓起,兩側設置排水溝,防止積水損壞路基。

羅馬大道分佈

羅馬大道本身也是一種快速通道,爲了保證行車速度,在修建時儘可能取直線,遇河架橋,遇山開洞,修建隧道。到如今保存下來的最長的羅馬時期挖掘的隧道有九百七十米之長,最長的橋樑可以超過一千米。

秦朝修建的別的大道

秦馳道只是以溝通了帝國核心區、覆蓋範圍大而聞名於世,秦馳道在鞏固大一統國家上確實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要要說到技術水平,還得提起別的秦大道。

直道

秦直道遺址

這和羅馬大道相似,也是儘可能取直線,這條直道是到處秦帝國爲了打擊匈奴而建設的,從咸陽直抵包頭,長達一千四百餘里。秦軍從咸陽出發,三天便能抵達陰山,是抗擊匈奴的一把利劍,其地位甚至可以和“大秦之盾”的長城相提並論。

棧道,又名五尺道

五尺道是真的很能體現當時技術水平的一項工程,是咸陽到四川盆地的道路。

有時需要在懸崖峭壁之上開鑿孔洞,架設橋樑,以李白“蜀道難”,可以想象修建一條穿越秦嶺的大道是有多困難。當然因爲路途艱險,道路寬度也只有五尺,故名五尺道。

秦五尺道景區

五尺道的修建可以追溯到秦惠王時期,即“褒斜棧道”,起點是秦嶺北麓的斜水谷,終點在秦嶺南麓的褒水河谷。秦國還修建了著名的金牛道、子午道等棧道,結束了蜀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

北邊道和新道

北邊道是沿着秦長城修建的一條用來運兵的大道,雖翻山越嶺,但規模甚至大到完全可以容納天子的儀仗隊,當然也是夯土道路,因此幾乎沒有遺蹟保存下來。

秦長城遺蹟

新道修建在五嶺一帶,秦並六國之後,開始了“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的事業。爲了加強控制南方的土地,就修建了穿越五嶺直達今天廣東、廣西一帶的“新道”。秦軍南進,一共修建了四條這樣的道路,分別是:越城嶺道、萌渚嶺道、騎田嶺道和都龐道。

結語

秦和羅馬都是創立了不世功勳的大帝國,秦的大道因爲是夯土路居多,不易保存,已經消亡殆盡。羅馬大道施工複雜,直到如今仍有保存完好的。

但羅馬的大業在其滅亡之後就不復存在了,羅馬之地四分五裂,之後再沒有被統一起來,而秦朝的事業卻被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繼承下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甚至誕生了比秦朝更要強大的漢和唐。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

秦始皇爲什麼被稱爲千古一帝,甚至號稱“功蓋三皇五帝”?不是因爲他統一六國,秦並六國的大勢在“奮六世之餘烈”時已經註定,非他一人之功。

正是因爲始皇帝統一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興郡縣”,徹底將華夏族的領地整合到一起,才真正稱得上是英雄豪傑。而造成羅馬和秦的現狀的原因,恐怕還是繼承了法度思想等“軟件”和繼承了建築、工程等“硬件”的區別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