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師聯盟》中,曹操有7次想要殺掉司馬懿,但是司馬懿還是成了漏網之魚。在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在洛陽病逝,但是死前卻將司馬懿叫到跟前說:我和你 ,現在並不是什麼兄弟關係,我是君,你是臣子,你要知道作爲一個人臣的本分。

然而,在公元249年,也就是正始十年的正月,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了曹氏一族5000多人,奪得了的政權。而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司馬懿慧眼識才,看中了3個年輕人, 1個滅魏、1個滅蜀、1個滅吳,幫助他奪得了天下。

第一位,便是偷渡陰平創下了奇功的鄧艾。

鄧艾,本名叫鄧範,生於197年,在三國時期擔任了魏國的大將領。鄧艾不僅在武力上顯現出自己的不一般,同時,他也擅長內政之事,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人才,尤其是在軍事上,很有天賦。

不過,鄧艾在最開始的時候還是過得比較艱難的。鄧艾並不是什麼豪門子弟,只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親。當時的社會,動亂不斷,也一直有戰爭,所以生活並不是那麼好。再加上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小兵,而且,他說話還有點結巴,所以很不受人歡迎。不過,鄧艾小時候受過很好的教育,這也間接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

遇到司馬懿,鄧艾纔開始了他人生的轉變。憑藉着自己的真本事,鄧艾這個寶藏也被司馬懿發掘了。司馬懿不僅將當時的小兵鄧艾提升了官位,還各種重用他。在偷渡陰平的時候,鄧艾也彰顯了自己的實力,幫助司馬懿滅掉了蜀漢。

第二位,便是被稱爲是察舉制最後餘光的王基,

王基,在公元190年生於東萊曲城,父親王豹在他很小的時候移開了人世,他的叔叔王翁養育了他,因此,王基特別孝順王翁,還因爲自己的孝被舉了孝廉(舉孝廉是漢代開始的人才選拔制度)。

但是,王基的家庭也只是普通家庭,所以,雖說他近朝爲官了,但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並不被人所重視。但是司馬懿卻覺得王基這個人不一般,於是即提拔了王基做了刺史,在當時可是2000石的大官。但是,王基也沒有讓司馬懿失望,在“淮南三叛”時事件中,幫助司馬懿解決了曹魏遺民的反抗問題。

第三位,則是折臂滅吳的羊叔子。

羊叔子本名楊祜,出生於公元221年,在魏晉時期是很有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戰略家和文學家。關於羊叔子爲何會折臂,坊間有個說法——當時有個相士說,羊家的祖墳有天子氣,千萬不不不女打卡,但凡打開了,就會是斷子絕孫的後果。但是羊叔子不還是執意打開了,最後他在騎馬的時把自己的手臂給摔斷了。

雖說後來滅掉孫吳政權的人是讀杜預,但是,最終的功勞還是羊叔子的,正是他制定了戰略,才使得曹魏順利討伐了吳國。在整個過程中,足見羊叔子的謀略之深。這也是爲何司馬懿會重用他的原因了。在公元278年,年57歲的羊叔子病逝,在去世前還推薦了杜預來代替自己。

司馬懿的一生,雖然在打仗上並不是很出色,論謀略也只是一般般,但是,他看人還是很準的,披着謀士的外衣,但是實際上,卻有着君主之才,爲整個晉奠定了強大的根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