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個班裏有三個尖子生美隊、毛子、兔子,美隊因爲家離得遠,放學就住他女朋友霓虹家,遇到毛子搶女朋友的玩具,剛好一巴掌呼過去。但是女朋友家又不能常住畢竟總有些不方便的時候,於是高富帥美隊又發展了一個跟班小棒,開頭跟班家徒四壁,全靠美隊輸血。就在小棒窮困潦倒,想北上回家繼承青梅竹馬的小姐姐家五十畝地時,兔子發話了:別動我女神的玩具,即使你和她打小認識也不行。高冷班花的仰慕者當然不只兔子一個,因爲毛子也眼饞着小姐姐的五十畝田。

你說班花是誰,顯然是我們熟悉的鄰居了

如果說曾經的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火藥桶,中東是現代局部戰爭的試驗田,那麼東亞的幾次碰撞都發生在朝鮮半島這個棋盤上。

隋煬帝因爲想征服盤踞在遼東、吉林、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丟了腦袋,日本人因爲亂入李二父子與百濟的爺孫局,更是輸的名字都從倭換成了日本。

第一次交手,日本就領略了唐軍碾壓的戰力,從此消停了900年,直到1592年4月,小西行長由對馬渡過海峽登陸釜山,日軍纔再次成建制的踏足半島。結合400年後的中日甲午戰爭同樣從朝鮮爆發的特點來看,東北亞火藥桶的引線就藏在朝鮮的三千里錦繡江山中。

中日的衝突爲何偏偏是在朝鮮,爲何偏偏是在1592年毫不遮掩地暴露出來?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這場戰爭發生的時代背景。

爲何偏偏是朝鮮其實不難理解,他處在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交界處,從漢城到北京和京都的直線距離都在930公里左右。

16世紀時中日的交通有陸路和海路兩種選擇,陸路從對馬出發,渡過海峽在釜山登陸,途徑漢城、平壤、遼東到達北京。

至於海路則又有一南一北兩個方向,南線從閩浙沿海出發經過琉球、奄美到達日本。北線則要從山東半島或者渤海灣出發,達到大連後沿着遼東半島東側海岸線行船至鴨綠江口再沿着朝鮮西側海岸抵達對馬,最後通過瀨戶內海進入日本腹地。

一般而言,陸路和海路的北線是中日運輸的主幹道,中日戰爭期間明朝軍隊一般經由陸路進入朝鮮,軍需輜重則從明朝東南的金庫經過大運河北上再經由北線海路進入朝鮮。由此可見朝鮮在中日交通中說發揮的地緣優勢。

當大陸強勢時朝鮮就成了東望的前哨基地,比如忽必烈在高麗設置徵東行省,就是爲了將日本納入統治。而南北朝時期,中國分裂,管不到東北邊地,倭國就在半島的洛東江口西側建立任那府展現了對大陸的野心。

撇開交通樞紐的作用,朝鮮自帶的皮膚也寫滿了我是韭菜快來割的字樣。朝鮮看似三面臨海一面以鴨綠江和中國相隔,在海權未形成的古代應該是防務壓力極小的,可惜他偏偏臨近一個擴張慾望強烈的島國。這個國家的人雖然也禿,但相比英國人掉頭是發因爲硬的連腐國之愛都軟化不了的水質,他們顯然是暴力身份的象徵,兩把武士刀一顆月代頭就是一個侵略者了。

朝鮮不僅有三面環海的漫長海岸線,還有封閉暢通的局部戰區構成獨立戰場,沿着義州到釜山畫一條直線,東邊層巒疊嶂,不是經過特種訓練的山嶽部隊還不好應付,相對而言西側的自然生態就友善多了,不說地形相對平坦,基建發達,更有漫山炊煙下的朝鮮人民載(用)歌(來)載(徵)舞(糧),同時由於半島北部的冬季時間長度堪比木暮決戰陵南時投出的三分球,導致河道封凍時間堪比流動時間,使得軍團推進過程中水道的遲滯作用被極爲弱化,本次實戰中,朝鮮也因爲這個情況,連續放棄漢江、臨津、大同三條河流防線。

這麼一個三面臨海,與日本對馬隔海相望的朝鮮佔據着中日交通集散地的地位,對於渴望擴張的日本來說,無疑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其從釜山沿着西側海岸線一路直到鴨綠江相對獨立開闊的地理特徵也爲侵略者提供了作戰平臺,這也是爲什麼中日爭端,首在朝鮮的原因。

明白了朝鮮在中日角力中的地位後,我們再來分析爲何這場戰爭爆發在大明王朝的萬曆二十年。

從朝鮮方面來看,當時的朝鮮皇帝李昖治下,黨爭愈發激化,最初的東西黨爭不但毫無緩解的意思,東黨又分裂成了南北兩黨,甚至在日軍進攻前夕,北黨中又出現了大北、小北的區分,你以爲到這就完了,不朝鮮黨爭顯然是惡性腫瘤,因爲大北黨裏面又喜聞樂見的出現了骨北,肉北的對立。朋黨傾軋,無關國家利益,僅僅是因爲做對手不認同的事就是政治正確,以至於日本磨刀的聲音早就傳遍了半島,仍有朋黨反對備戰。

朝鮮的政治架構在那個時候顯然是落後時代的同時又超前時代的,聽說過五彩斑斕的黑嗎,朝鮮的官吏制度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爲什麼說他們落後時代呢,那是因爲朝鮮從中央到朝鮮的下級官吏都是世襲的,當別人家鐵飯碗靠考試時,他們家的飯碗竟然是出生就發的!更可怕的是雖然發了飯碗,但是裏面不給飯,這意味着這些低級公務員爲人民服務的同時沒有一絲一毫的收入,爲了養活自己,胥吏們紛紛上下其手,魚肉弱小。

而李氏朝鮮自建國後道1592年,長期承平,軍備懈怠,加之當時朝鮮上有不斷分裂的朋黨之爭,下有陽奉陰違,貪污舞弊的地方官員,因此即使朝廷下令在三南地區加緊佈防,也毫無作用,唯有李舜臣以一個縣監的身份越級擢升,節度全羅左道水軍影響了戰局。

從中國方面來看,明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政治不明,黨派分立,朝廷與疆臣之間開始出現裂痕,戚繼光、俞大猷無不受到影響,百戰宿將減少。萬曆十四年後,明神宗開始了他長期怠政的序幕,官吏任免幾乎可以說是隨緣,在職的官位不知道怎麼升遷,空缺的崗位得不到補充,《明神宗實錄》中關於官員缺口的記錄屢見不鮮:萬曆二十四年四月六科中見在止有掌科一人,署印五人;萬曆二十四年十月,五科都給事中久虛不補,西臺東省,列署半空;萬曆二十六年正月,兩京額設尚書,都御史十四,而今缺其八,侍郎寺卿等今虛其半,河南巡撫缺且逾半年。封建官僚社會,官僚出了問題,社會問題也就會隨之出來。

除了政治上的困局,軍事上的問題同樣在這個時間段愈發暴露,邊軍虛報戰功,尤以薊遼爲甚,這直接反映在薊遼軍隊中遠遠高於正常比例的軍官數量,以至於萬曆十九年的戶部統計中寫道“薊一鎮分四鎮,一鎮又分爲三路,軍官是額定的二十倍”,這自然是因爲邊軍冒功授官而導致的黑色幽默。

軍官的增多也加大了軍官侵冒士兵軍餉的可能,除此之外侵佔軍事屯田,差遣士兵爲自己謀利的現象更是常見,萬曆十九年,羽林軍指揮同知夏愷被告發擅役軍人二十名;萬曆二十年,兵科給事中馬邦良上疏東安等門官軍四百餘名,中璫佔役不啻什九。

虛報戰功的氛圍,軍隊等級的壓迫都使得明軍戰力下降之餘兵變不斷,萬曆十六年,陝西神木營軍月糧久虛,相繼鼓譟;萬曆二十年薊鎮三屯強兵千餘人因爲行糧過期未給,聚衆討糧。

而回到發到侵略戰爭的日本視角,我們可以發現最重要的驅動原因。

1585年,四國征伐完成;1586年,佐佐成政投降,北陸攻略完成;1587年,九州的島津氏宣佈歸降豐臣秀吉;1590年,北條的不落城小田園陷落;1591年,奧州羽州相繼平定,豐臣秀吉在形式上實現了日本的再次統一,成爲了天下人。正是國內割據勢力在1591年相繼歸附,他才能在是年將關白位子讓給養子豐臣秀次,可惜猴子這種動物是閒不下來的,爲此他將視線望向了大陸。

而在推行了檢地和刀狩兩項政策後,對日本戰國時期的經濟政治變化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進行了總結,實現了兵農分離兵並得到長期戰爭錘鍊的日本軍隊的戰力顯然要強過承平已久的朝鮮軍隊。

統一的日本也降低了貿易壁壘,隨着市場的繁榮,生產增加,國家經濟力量也得到了提升,這個時候的日本也有了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基礎條件。商業的發展也使得日本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和原料產地,歷史上一直與日本有着貿易往來的朝鮮就是它的第一個目標。嘉靖以後東南的倭患被基本平定,中日的勘合貿易長期停擺,高度發展的日本豪商缺乏一個貿易渠道,豐臣秀吉也順應了他們的需求頒佈宋印狀,支持他們打開大陸貿易的大門,爲此當他們在中國沿海碰壁時,豐臣秀吉也願意訴諸武力。

但是豐臣秀吉的統一併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統一,其政治結構存在先天不足,豐臣秀吉的小牧長久手之戰中和德川家康戰平使得他政權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被埋了下來,爲了控制德川家康,他將其該封到關東,卻不想竟然是給了烏龜龍興之地。

而秀吉的出身低下,不僅使得武家棟樑的路線很難執行,而且使得他缺乏世代效忠的譜代。即使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島正則擁有了譜代身份,但因爲豐臣秀吉的征服過程中,靠着兵威迫使歸附的大名不在少數,爲了獎勵這種歸附行爲,同時降低新徵服區域的統治難度,往往這些投降的大名還是會保有大量的領土,最終導致了豐臣政權並沒有與多少可以分封的土地,那些新譜代也就缺乏足夠的物質激勵。與此同時,關西大量新歸附的大名臨近半島,在內部發展受到豐臣秀吉打壓的前提下,發動對外侵略掠奪土地和財富也是轉移矛盾的最佳選擇。爲此豐臣秀吉在侵略過程中,對朝鮮乃至明朝領土做出了瓜分承諾,如答應加藤清正拜領大唐(明)二十國(縣),接受鍋島直茂改封中國的要求,允許龜井茲矩自稱台州守等。

嘉靖時期的倭寇的強勢也讓豐臣秀吉爲代表的日本大封建主對自己的軍事力量有着盲目的自信,對中國的財富有着貪婪的慾望,也正是這種自大使得豐臣秀吉會在聽說日軍攻佔平壤後稱:“準備奉駕於大唐(明)京城,可於後年行幸,屆時將以京城之十國,作爲聖上之領地。”

可以說剛在豪商和戰國大名爲代表的大封建主支持下名義上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爲了繼續換取核心支持者的肯定,安穩國內矛盾,掠奪經濟和土地資源,維持統治,1592年進攻朝鮮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朝處於相對低谷的同時,日本仍然擁有着戰爭活力,然而豐臣秀吉沒有想到的是明朝的末期就算有着諸多困難,應付一場局部戰爭的實力還是有的。而他爲了維持統治一手發起朝鮮戰爭也在他死後和豐臣家族的統治一起宣告結束。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相關文章